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0-04-27 23:09:56 热度:2534
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刘映)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疫情变化趋势如何,秋冬季是否还会卷土重来?如疫情再来,我们如何才能迅速迎战、迅速胜战?近日,新华网“全球疫情下的中医药新观察”系列访谈连线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分析如何“避免仓促打遭遇战,常备不懈打好阻击战”。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我们对新冠肺炎认知仍有限,防控不可松懈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当前的疫情变化趋势?
张伯礼:疫情暴发至今也就三个多月,我们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也很有限,很多规律尚不清楚。新冠肺炎和非典不同,可能不会在夏天戛然而止,秋冬或依然有流行危险。行百里者半九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重而道远,慎如初,严如始,疫情防控不可松懈。
新华网:从疫情暴发至今,您率领国家中医医疗队与武汉人民“患难与共 肝胆相照”奋战了两个多月,当前您的关注重点是什么?
张伯礼:随着武汉疫情缓解,我的关注重点作了调整,但主要还是围绕新冠肺炎的治疗和科研进行。目前关注点主要是新冠肺炎恢复期中西医康复治疗和疫战经验总结,当然也关注国际疫情变化,尽力给予支持。协调三所大型医院开展康复门诊和病房工作,推进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工作,开展预后评估,分类指导,建立网上集中指导、临床个体治疗的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早日完全康复,回归社会;全力推进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在科技支撑下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和方药;加速推进新冠肺炎治疗新药宣肺败毒颗粒的研发。“疫战三月短,格物几年许”,认真系统总结抗击疫情的经验也列入议程了。
新华网:在新冠肺炎病毒从感染到康复的变化规律方面,取得了哪些经验?
张伯礼:新冠肺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手触摸间接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多数预后良好,老年人、有基础慢性病者感染后病情进展比较快,预后较差。病毒主要损害呼吸、免疫系统,可以造成炎症、凝血、休克、血管损伤、呼吸窘迫等反应。关键病理是感染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过度,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在杀死病毒同时,也损伤机体正常功能。
从临床观察看往往在第一周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最强,但临床症状并不突出;第二周是病毒转归的关键,炎性因子风暴是否发生决定病情转归;若被诱发系统性炎症综合征(SIRS)往往导致免疫功能损伤及脏器功能受损,甚至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综合障碍(MODS)等。
从中医认识方面,新冠肺炎属于瘟疫范畴,我们通过对千余例确诊患者证候临床流调、数据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及专家论治认为其主要病性特点为湿毒,可称之为湿毒疫。湿毒疫是以湿毒为典型特点的疫病,湿邪为患往往起病隐匿,起始症状温和,转变迅速,多生变证,缠绵难愈。主要证候要素为湿、毒、热、闭、虚,主要侵袭肺与脾两脏,湿毒壅肺为主要病机。湿邪易发生寒化、热化、燥化,一旦合邪,易生变证,临床证治更加复杂,这也是新冠肺炎与温热疫“非典”的差别,它更狡诈,更多变,更让人猜不透。临床也出现了往往发热不高、身热不扬,但乏力明显,咳嗽不重但肺部炎症重,氧合水平低但呼吸困难不明显,病情温和但可能在一天中急转直下,临床症状轻但脏器损伤重。也包括较多无症状感染者、复阳者、健康人群抗体阳性者等不同往常的现象。新冠肺炎和非典的流行规律不同,传染性更强,大概率不会在夏天戛然而止,秋冬或依然有流行危险,这些认识丰富了中医疫病的理论。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前)
中西医结合是抗疫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贡献
新华网:全球医生都非常关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国方案里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抗疫致胜关键,您认为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点是什么?
张伯礼:在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西医中医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治病救人。此次中西医合作得很默契,用事实证明在疾病救治中中西医是可以进行很好结合的,也是对未来我国医学临床和预防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实践同教育衔接都有很好的启示。新冠肺炎救治中首次实现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中医药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在西医没有有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医药在救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我们在这次疫情救治中参与早、介入深,全国90%以上患者都得到了中医药治疗。对于新冠肺炎的中医认识也逐步加深,也积累了很多有效的临床救治经验,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诊疗方案。
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采取中医药为主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除了给汤剂或者口服的中成药以外,还有按摩、刮痧、贴敷这些综合治疗。发热、咳嗽、乏力症状明显改善,提高了肺部CT好转率,缩短核酸转阴时间,血液中免疫学指标也同步好转。更重要的核心指标是轻症转为重症比例明显降低,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重中之重。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生命支持至关重要,西医为主,中医配合。虽是配合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也能有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如有的病人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腹压抬高隔肌,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二剂药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
对于康复阶段的病人,仍存在乏力、咳嗽、失眠、情绪焦虑等问题,加之肺部炎症尚未完全吸收,免疫功能及肺部功能也未完全修复。这种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方法,呼吸锻炼配合中药、针灸、按摩、太极拳、八段锦锻炼及心理调摄等综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精神调摄都有积极作用。总之,中西医结合,各自发挥优势,病人就能最大获益。
张伯礼接受采访(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未来亟需加强中医防治传染病体制和能力建设
新华网:经历此次疫情,对于未来加强中国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您有哪些建议?
张伯礼:随着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公共卫生应急问题成为瞩目的焦点,将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虽然此次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在应对重大疾病暴发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特效药、疫苗总是滞后的,而中医药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思想指导下,扶正祛邪,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见招拆招,总是可以拿出有效救治方案。首战有我,我战必胜,必须加强中医防治传染病的体制和能力建设。
一是建议创建常设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和机制。每次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均采取临时领导小组,此方式会加大各部门机构之间协调所需时间,且不利于危机后的经验总结,建立一套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和组织架构,必要时能协调各级政府机构应对突发事件。应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为主,明确与各省、市、县疾控部门关系。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病急需物资储备调配制度,充实和完善各省级医院应对传染病的专科病房、器械设备和队伍建设。
二是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体制机制,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完善中西医领导和协作的机制,确保中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整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按照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有利于快速总结出中医药诊治方案。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和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西结合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加强中医疫病学、传染病学及公共卫生管理课程的教学,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建设一支中医功底深厚、急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特别是急重症临床骨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培养;培养更多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的人才,平时临床治疗,战时进入红区;建设一批中医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包括P3实验室在内的重点实验室,设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科技专项,予以重点支持。
只有这样提前完善好机制,建设好平台基地,储备好人才,疫情来临我们才能迅速迎战,迅速胜战,不会像这次新冠肺炎初期应对那么仓促打遭遇战,而是常备不懈打好阻击战。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0
2024-04-18
2024-03-18
2024-02-19
2024-01-06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