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6-03-15 00:50:15 热度:2542
2016年3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直播间,与新华网网友在线交流。图为王阶在访谈现场。新华网 卢志佳 摄
2016年3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直播间。图为王阶在访谈现场。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嘉宾简介
王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四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我是主持人刘畅,这一时段做客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直播间,与网友畅谈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王阶]大家好!
[主持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今年两会提案关注了哪些内容?
[王阶]今年我的提案是《利用中医药做好“医养结合”的建议》。
[主持人]“医养结合”已成为今年两会热词,在构建新型医养结合模式中,作为中医大家,您认为中医药可以发挥哪些优势?在临床方面,如何提高中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
[王阶]在医养结合方面,中医药有几个优势可以发挥。第一,延缓衰老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中医几千年有一整套的延缓衰老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对于老年人有益处。第二,增强体质,防治老年病。现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亿人,老年人50%—70%都患有慢性老年病,用这些中医药治疗是有效的,几千年来有这方面的关注和经验总结。第三,“医养结合”方面中医药可以提供内容比较丰富的服务内容,比如说针灸、推拿、按摩、养生、食疗等等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方面的内容。另外,老年人的养老除了养护以外,更多的是医疗。中医药在“医养结合”方面可以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临床方面呢?如何提高中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
[王阶]“医养结合”除了老年病的防治外,整个学科都要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中医药防病治病方面有几方面:一是按照中医的传统特色来做,几千年来形成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方法,应该是提高水平和疗效的方面;二是标准规范,这些年通过科学研究达到标准规范的方面可以提升中医的临床水平,提高疗效;提升科学研究标准规范方面要对疾病诊断清楚,对疗效评价要有比较明确的方法。三是通过借助科技手段和方法,通过最新的科技成果可以完善中医药,提高中医防病治病的能力。
[主持人]国家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提出要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基层中医药服务建设的情况怎么样?
[王阶]这些年来国家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做了很多工作,中医药管理局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县级中医院、乡镇一级中医院服务水平都在做,乡镇一级中医服务水平有一些欠缺,单纯的中医的医疗机构不够,单纯的中医药人员培养和整体的素质、服务能力和水平还不足。所以下一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加强,一方面是组织的加强,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的加强,还有中医药适宜技术方面也需要加强。
2016年3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直播间。图为王阶在回答主持人的提问。新华网 卢志佳 摄
[主持人]您认为现阶段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还面临哪些难题?
[王阶]“医养结合”方面虽然做的很多,这几年已经有很多的呼声。但是有几方面的欠缺,今年我在两会上作为建议也提出来了。第一,“医养结合”管理和体系不够健全。“医养结合”作为一个新的把医和养放在一起的理念,管理和监督方面还是不够。
[王阶]第二,人才培养不够。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目前养老院、老人院、老年病院相关的机构专门人才不够。另外,医养结合的衔接不够好。比如说它的界定,过去认为老年人在养方面注重的比较多,但是在医方面做的不够。现在提到医养结合,要把医和养放到同等的地位,甚至是融合的地位,在衔接方面还不够。比如说老年病院的老人,是以养为主好还是以医为主好。事实上,监护人员、服务人员要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同时还要照顾到医疗。因为50%—70%的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在养老的同时就是治病的过程,所以需要服务。
[王阶]第三,专门的人才还不够,这几年因为没有相关从事医养结合的医生服务行业,医护人员要在医养方面,甚至在专业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第四,医养结合在支付保障、报销等一些流程方面有欠缺,现在正在努力的改善。
[主持人]今年2月份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从五方面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比如说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对此您怎么看?
[王阶]国务院常务会议把中医药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提了五大方面的内容。中医界欢欣鼓舞,全国人民可以更多的应用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完善产业内容,我们认为很好。中西医结合这个词比较早就出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倡中西医结合,并以国家力量开展了西学中活动和中西医结合运动。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王阶]中西医结合在50、60、70年代一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70年代末国家甚至提过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的新医学、新药学,认为把中医、西医长处联合在一起,利用中国有中西医的优势和特色,有可能在中国创造出比较好的医学和药学,这个事一直在做。到了1997年的时候,国家在医药卫生的方针中提过,中西医并重,中西药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国的卫生政策一直受到领导的重视,受到社会的关注。这次提到促进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手段提升中西医、完善中医药在产业方面是非常好的。
[王阶]有一个契机,去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这样一个产品是对中国科技的认可,也是对中国中医药的鼓励,屠呦呦发明青蒿素,当时是作为抗疟疾的药进行研制,举全国之力做研究,有一个团队在做,最后屠呦呦通过中医药特殊的内涵,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发明了青蒿素,这也是促进中西医结合的产品。这样的产生在中国类似的还有麻黄素,还有很多化学药,都是通过传统的中医药,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提炼出来的,因此促进中西医结合,对中国科技,对中医药的发展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推动。
[主持人]广安门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和实践?
[王阶]广安门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第一,按照中医、西医共同存在、互相融合的理论,对中西医结合做一些理论上的研究,这些理论上的研究包括科学研究、科学实验、药学实验都是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做的。
[王阶]第二,临床上通过开展中西医结合,对于有一些疾病的治疗能提高疗效,提高临床水平。比如说冠心病的治疗,人胸闷胸痛以后要明确的诊断成冠心病,有专门的西药对它进行治疗。但是通过中医的辨证,利用病证结合,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确实能提高疗效。另外像高血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通过中西医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结合临床的实施,中医、西医、中西药一起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疗效。
[王阶]第三,就是关于人才的培养,我们把中西医从学科研究、专科建设、人才培养、优势并重做了一些梳理,通过这样一些梳理,对临床疗效的提高有比较大的好处。这几年广安门医院病人很多就是源自于疗效比较高,而疗效比较高就是源自于中西医水平的提高。
[主持人]如今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各领域发展的利器,您认为“互联网+”能为中医医疗起哪些助力?
[王阶]去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我们医院就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在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广安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按照“互联网+”,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可以提升中医的疗效水平,提高效力。另外,方便人民群众的就诊,包括相关的沟通。“互联网+医疗”涉及到患者、医生和服务三方面,在这三大功能方面我们要做相关的文章,医院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9个模块的“互联网+医疗”的工作。包括掌上医院,通过掌上APP,部分医疗活动可以在掌上完成。
[王阶]中医体质的辨识,患者和医生以通过掌上APP进行交流,按照中医的体质进行分类。移动医生站,在医院里面也做,在外面也可以做。移动护士站,移动药师站,移动运营管理,在运营管理方面,完全按照互联网来管理。最主要的是这几年开始医患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沟通,免掉了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远程会诊也做了一点,下一步远程会诊还需要做的多一些。另外还有慢病管理,高血压成人发病率达到25%,糖尿病发病率达到11.8%,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很多慢性病都需要管理,假如患者和医生有了掌上APP的沟通管理,对于病情了解和及时监控及治疗,非常有益处。
[王阶]下一步医院有了相关的规划,在“互联网+”方面,我们要把对患者的服务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比如说你到了广安门医院看病,看完病以后你适合吃汤药就会有煎药机给你煎好,如果适合吃西药,利用“互联网+医疗”,病人看完病以后就可以回家,下午医院就可以送药到家。这方面外省已经开始做了,我们在尝试推开。
[主持人]目前有哪些省开始做了?
[王阶]广东省已经开始做了,送药服务我们也开始在做,我们希望做成规模。最主要的是按照中医药的特色,如果想吃汤药帮你煎好,想吃中成药丸药也可以,我们会建一个现代化的制药中心,病人看完病就可以回家,到时候我们会把药送过来。利用“互联网+医疗”,病人看完病以后,检查报告一份发到他的手机,另一份会到医院的体系里面,这方面我们也开始做相关的工作。
[主持人]节目最后再次感谢王院长做客演播室,就如何建立有中医特色“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进行畅谈。
[王阶]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0
2024-04-18
2024-03-18
2024-02-19
2024-01-06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