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5-02-05 15:44:21 热度:1081
本报记者 吴红月
在我国历史上能传承下来的名药酒非常稀少也非常珍贵,只有极少数的把组方、制法以及临床应用案例完整的保存下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国粹的保护和传承,像鸿茅药酒这样的将药文化和酒文化有效地结合并加以传承和创新的并不多见。鸿茅药业董事长鲍洪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鸿茅药酒经历了保护、开发以及创新的过程。2003年鸿茅药酒获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鸿茅”品牌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品牌。“鸿茅及图形”商标也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鸿茅药酒配制以中医传统类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有这些荣誉的取得,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药酒的文化,挖掘它的价值。
“八步酿造工艺”出精华
谈到药酒文化,就要关注酒的起源、酒和药材的配伍结合、药酒与其他药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药酒的养生与治疗作用,以及历久弥新的中医大方复治的理论和实践。
鸿茅药酒有自己独特的“八步酿造工艺”,选用非常珍贵的麝香、人参、黄芪等67味上等药材,经过了八步炮制,达到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众药归一的品质。“八步”当中,鼎合是工艺的一个核心,有了这道工序才能使67味中药材完美的融合。一定要用冷泉浸泡,药性才不躁,一定要深埋才能取尽精华,使药酒醇厚有神。这就是鸿茅药酒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技艺,也是其对于药酒文化的一次再创新。
以千年药酒精髓传品牌文化
2014年11月11日,鸿茅药酒配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使得鸿茅药酒声名远播。全国各地又一度掀起了“鸿茅”热,销量节节攀升。
鲍洪升认为,鸿茅药酒从内蒙古走向全国,是源于近三百年历史的口口相传和全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与认可。鸿茅始终坚守着“良药剂世,精工取繁”的祖训,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品质是鸿茅生存的基石、品牌是鸿茅发展的根本,服务是鸿茅发展的动力。鸿茅药酒牢牢掌握住这三大方向,以此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以《非遗法》保护传统文化
鸿茅药酒申遗成功,涉及到传承人、社会活动、组方、炮制技艺、疗法等诸多方面,是传统医药行业非遗代表项目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蒙汉医药文化融合的结晶,非常具有代表性。入选申遗项目,可以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力保护,更利于鸿茅药酒的传承和发展,将给这个老字号品牌带来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增加了品牌壁,有利于市场化推广。许多非遗入选项目具有商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入选非遗名录,将产品的核心部分做了重点保护,树立了品牌壁垒,增强了品牌核心竞争力,更利于市场的推广。其次,丰富了国家名片,有利于传统医学品牌的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此类品牌将在文化战略的指引下,发挥力量,将传统医学文化带出国门,加快民族品牌国际化进程。其三,丰富了地域文化,激发产业潜力。非遗项目品牌呈现地域性的特点,传统医学品牌的入选能够起到提振行业的力量,增强民族企业的信心,重新激发传统医学的产业潜力。
“我会不会买到假的鸿茅药酒?”作为中华药酒第一品牌的鸿茅药酒,在咨询热线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鲍洪升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经颁布实施,鸿茅药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再假冒鸿茅品牌,不仅侵犯专利权,而且会受到非遗法的制裁,对制假售假,损害鸿茅形象和品牌的行为,公司绝不手软!”
巧用“非物”开拓市场
由于天然具有使用价值,“非遗”在商业领域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如鸿茅药酒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也形成了文化产业资本,产生了巨大经济收益。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市场机制对“非遗”进行保护和开发,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市场操作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了“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
《非遗法》的推出,在给鸿茅药酒等一些老字号类项目带来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带来了战略商机。鸿茅药酒很早就重视了该项目的整理保护工作,2008年成立鸿茅文化馆,2009年举办鸿茅文化节,对传承人、社会活动、炮制技艺等做了生动的诠释和积极的宣传。
鲍洪升强调,鸿茅人要做到四个积极:一是积极履行《非遗法》的权利和义务,打好“非遗”这张牌,使鸿茅药酒这项宝贵遗产不受任何侵害。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积极提高“非遗”的经济产出,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三是积极地建设好鸿茅的示范基地——鸿茅文化馆,结合地域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积极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配合政府做好非遗项目的规划和引导。协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非遗”的宣传、展示、教育、传播等活动,推动非遗开发与保护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0
2024-11-06
2024-09-23
2024-06-30
2024-04-25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