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5-15 08:33:35 热度:670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病研究所60周年发展历程回顾
本报记者 谭 嘉
刘少奇(左)与首任所长胡传揆(右)席地交谈
邓小平(左三)、邓颖超(右一)与院所顾问马海德(右三)交谈
医务人员为患儿精心治疗
院所现任领导集体
1954年5月15日,北京鼓楼西大街甘水桥23号,应国家性病、麻风病等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之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病研究所(以下简称院所)的前身——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正式成立,直属卫生部领导。
2014年5月15日,紫金山下、玄武湖畔,院所喜迎60华诞。60年间,院所两度搬迁辗转、数度易名,但为我国皮肤病、性病、麻风病防治事业矢志不渝、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信念却从未改变。
铁肩担大任
疾病防控功勋卓著
1957年,院所划归中国医学科学院;1970年,带全国任务下放至江苏省泰州市;1984年,迁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街12号现址。作为最早成立的集医疗、教育、科研、防治于一体的国家级皮肤病、性病、麻风病专业机构,院所自成立伊始,便与疾病预防控制结缘。战梅毒、克麻风、灭头癣……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疾病防控战役中,院所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1964年,院所首任所长胡传揆教授在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宣读“我国对梅毒的控制和消灭”论文报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后仅用15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性病的基本控制和消灭。这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公共卫生事业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在国家水平上实现性病基本消灭的国家。
麻风病被认为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从1957年起,院所几代研究人员始终致力于全国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向世界宣布已“基本消灭麻风”。“麻风病的防治工作把现代医学公共卫生知识与中国国情、中国最弱势人群的利益及深山边远地区联系在一起,我国麻风病流行趋势曲线就是院所、皮肤病医院的同志们写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一部伟大的‘论文’。”2011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院所调研时如是评价。
多年来,院所为国家的性病和麻风病的预防与控制作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世界为之瞩目。院所同时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和麻风病控制中心,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地区设立的2个性病预防与控制合作中心之一。随着社会的变迁,面对梅毒死灰复燃而无有效疫苗预防发病、麻风病人早期发现困难而局部地区仍有流行等严峻挑战,院所义不容辞地站在最前线。
院所充分发挥国家疾病预防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参与制定了《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全国麻风疫情监测方案》、《麻风病院村建设规划》、《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等全国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规划、卫生行业标准、工作规范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遍布全国的疫情监测网络,组织带领全国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者努力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了深入一线,指导疾病防控,专家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阡陌乡村。其间,院所涌现出了大批名动天下的优秀个人: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马海德,是院所顾问、麻风病研究室第一任主任,为院所及我国的皮肤病麻风病防治事业呕心沥血,被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的光荣称号;建所元老、麻风性病专家叶干运,被国家民委和原卫生部授予“造福藏区人民的白衣战士,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代功臣”称号;麻防专家张国成教授获世界麻防最高奖“国际甘地奖”……
探索创新
科研成就硕果累累
2012年,院所所长王宝玺教授等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首次报道r-分泌酶是反常性痤疮致病原因的深入研究。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皮肤病领域的“中国原创”研究成果。
作为我国皮肤病防治研究的重镇,院所自创建伊始便执着探索,努力攻克科技难题,丰硕的科研成果也奠定了院所在全国皮肤科学术界的领先位置。据不完全统计,院所发表各类论文4000余篇,SCI文章近300篇。由其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华皮肤科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的影响力逐年提升。
上世纪50年代,院所曾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开展性病等传染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上世纪60年代起,院所重点投入麻风病、头癣等皮肤病的防治研究。改革开放后,院所参与“七五”、“八五”国家攻关项目研究,成功开发雷公藤、治疗麻风病的“反应停”等国家级新药;“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麻风畸残防治和康复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78年~2013年,院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获全国医药大会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4项,获部省市级奖90余项。
“科研工作者自出难题、自找困难、自寻烦恼、自讨苦吃,却又乐在其中。”这是院所科研工作者们共同的心声。国家级研究所,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皮肤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性病、真菌病和感染性皮肤病研究获原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江苏省皮肤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院所大门旁挂着的20余块金色铭牌见证了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
近年来,院所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1983年~2013年,院所承担和完成国家、部省、院校等各级各类课题578项,获得科研经费1.5亿多元(尚不包括横向课题)。“防治性病对预防艾滋病作用研究”及“传染病检测技术研究之子课题——重要和新发现传染性真菌病原体先进检测技术的建立”等获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支持。同时,院所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医学真菌中心。
造福病患
佑皮护肤臻美至善
5月初夏的晨曦中,院所门诊综合楼的建筑工地已经是热火朝天。2015年,这座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按日门诊量5000人次设计的新大楼将正式投入使用。“门诊综合楼的建设对院所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争取将之建成全国皮肤病患者的治疗服务中心。”院所所长王宝玺充满期待地说。
佑皮护肤,臻美至善——这是写在该院所门诊病历封面上的8个字。1954年5月开业前,院所首先进行的便是门诊试运行,除了在泰州期间未开设病房外,在北京、南京两地均开设门诊、病房。60年来,院所人以佑皮护肤为天职,以人道、公益为立身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人体这一表面积最大器官的康健竭尽全力,力争臻美至善。
近年来,院所深化内部改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国家级皮肤病专科医疗机构的“领头羊”作用,逐步凸显形成专科、专病特色和优势。院所年门诊人次以超过10%的增幅逐年增长。2013年,院所年门诊量已突破88万人次,日门诊量3000人次左右。
该院所现设有28个临床、科研科室,编制床位480张,拥有国内皮肤病与性病学最齐全的亚学科。院所皮肤病理学为国内该领域的领头单位,皮肤真菌学和深部真菌病的研究、浅层X线治疗皮肤血管瘤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病和皮肤美容治疗,尤其是皮肤病的脉冲激光及皮肤病物理疗法优势明显,皮肤外科成为该领域学科带头单位之一,其重症大疱病、疑难少见皮肤病和皮肤肿瘤、结缔组织病、重症药疹抢救、血管性肿瘤、痤疮、白癜风等皮肤病专病诊疗技术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众多皮肤病患者在这里重绽笑颜、重获新生。
值得一提的是,院所生产的院内制剂有上百种,均价廉物美、疗效显著,一般在10元左右。提起院所,患者的评价是:“看病放心,价格实在”。病患们的口口相传,是人民群众对院所医务人员和医疗服务的最大赞誉和肯定。
教书育人
育出桃李满天下
“作为研究生,能在这里学习是我一生的光荣,也是对我永远的鞭策。感谢院所为我们提供的广阔平台和最优秀的学习氛围。”毕业之际,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2013届毕业生小张对母校心存感念。
院所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其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是教育部重点学科,现有在职的博士、硕士生导师40人。院所采取小规模、精培养,学生、导师一对一的模式,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58名、硕士研究生59名。2004年~2013年,院所与美国医学院等机构联合培养国际研究生16名,并举办两届全国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生学术会议,广获好评。
201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医生索朗曲宗在院所免费进修了3个月,收获颇丰:“感谢院所对我科的长期帮扶和无私援助,我们将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作为对你们的回报。”
院所是第一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中国皮肤科工作者之家”的美誉。60年来,院所自编教材,通过办班和接受进修等多种模式,为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培训皮肤病、性病、麻风病等医技人员逾万名。同时,150余部学术专著在皮肤病科学领域中发挥着工具书的作用:《Color Atlas and Synopsis of Blistering and Pustular Diseases》是我国皮肤科学界首部英文专著,院所专家主译的《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关联》、《Bolognia皮肤病学》等已成为该学科领域中最权威的大型参考书。
天干地支一轮回,搏浪领航续辉煌。60年的辉煌历史已载入史册,站在新征程的起跑线上,院所上下将团结一心,充分发挥医教研防一体化的优势,再创佳绩。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27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19
2024-10-18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