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曝光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用重典 保安全 阳光一佰生产许可证被吊销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13-07-11 22:37:37 热度:1318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糖尿病,危害大,治疗难,是人类健康的杀手。近年来,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经高居全球之首。患者多,用药就多,市场上各种宣称可以治疗糖尿病的药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一家叫做“阳光一佰生物技术公司”的企业就推出了一种叫做“山芪参”胶囊的药,据说效果好得出奇。
  “10天内降血糖,绝对纯中药产品,发现添加西药成分罚款10万”,这就是山芪参胶囊的宣传口号。从2010年开始,山芪参保健品能治糖尿病的神话就在全国23个省市的140多个销售点上演。
  通常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终生服药来控制血糖,世界范围现在并没有治愈的良药。但是据很多试吃过山芪参胶囊的人说,血糖真的明显降下来了。很多糖尿病患者把它视为生命的福音。53岁的扬州市民葛女士,2011年6月份体检时发现血糖有点高,经朋友介绍,购买了一个疗程五、六千元的山芪参胶囊,服用三个月后,葛女士发觉自己头昏,两腿发软。医院检查发现葛女士的红细胞已经低到了病危状态,与白血病症状类似。葛女士出院后,她的丈夫立即向扬州市有关部门举报。
  据公安部门调查,山芪参胶囊在扬州的销售商经常组织中老年患者讲课,上门推销,在扬州购买过此胶囊的就达600多人。很多糖尿病患者听信山芪参的宣传,停止注射胰岛素或者服用降糖西药,每天只吃所谓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山芪参胶囊来降糖。
  34岁的谭先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告诉记者,服用山芪参胶囊两年,期间体检查出患了一种新的疾病:间质性肾炎。这是由药物性引起的,但这期间他并没有服用其它药品。
  在扬州,很多患者服用山芪参后,身体都出现过各种异常,有的人眼睛失明,有的人甚至送去医院抢救。经患者举报,扬州市药监局查明,山芪参胶囊是北京一家名为阳光一佰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生产的,有国家合法的保健品批号。这个配方上全都是纯中药的保健品究竟有没有非法添加物呢?药检部门对这个批次的山芪参胶囊做了检测。
  扬州市药品检验所化学室主任朱静毅介绍,两次检验都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出现一个很大很奇怪的峰值。根据这个奇怪的峰值,经过六个多月近乎大海捞针的排查,扬州药监部门终于检测到了一种国内罕见的化学物质:盐酸丁二胍。之后办案人员又从全国其他城市分别购买了多份山芪参胶囊,均检测出了盐酸丁二胍。这正是引起许多患者身体发生异常的元凶,也是山芪参能够降糖的秘密。
  盐酸丁二胍能降糖,过去,有些国家也曾用它制作降糖药;但人们后来发现它有高毒,毒性与砒霜、甲醛、水银、氯气同属一级。所以,包括我国在内,都绝对禁止它用在食品药品里。这种具有高度毒性的物质,怎么就进了让人吃的保健品里呢?警方迅速展开了调查。 
  扬州警方立即赶赴北京,对阳光一佰生物技术公司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调查取证,发现从2010年开始,该公司经营者习文有为提高降糖效果牟取高额利润,在明知盐酸丁二胍作为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化学物质情况下,仍授意生产人员大肆添加。今年1月,阳光一佰公司主要负责人习文有等5人被扬州警方刑事拘留,给阳光一佰提供盐酸丁二胍原料的是另一个非法制售团伙,目前警方正在追捕这个犯罪集团。
  北京市药监局近日依法吊销了阳光一佰公司的生产许可证。阳光一佰的山芪参胶囊在长达三年时间里,是怎么躲避监管部门的检查呢?原来它生产两种山芪参,一种是有非法添加物的;一种是没有非法添加物的。为防止被查到非法添加物,阳光一佰公司实行订单式生产,有非法添加物的山芪参胶囊成品生产出来立即发货,隐蔽性很高。
  自从2010年山芪参胶囊非法添加盐酸丁二胍之后,它所谓的十天降糖奇效就成为销售的一张王牌。借助给中老年患者开会、专题讲座等营销模式,山芪参迅速占领了全国的一大部分市场,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3个省143个销售点,出厂销售达到3000万元。
  近年来,像山芪参这类保健食品的非法添加案件呈多发常见态势,针对这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5月3日,“两高”出台司法解释,细化了2011年刑法修正案第八条关于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量刑的规定,对这类犯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而阳光一佰案件,成为最新司法解释出台后,全国保健食品案件第一起大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志军表示,这次司法解释明确,(销售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就有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种更重量刑的刑罚。
  按照这个最新的司法解释,涉案金额高达上千万的山芪参的生产者将受到最为严厉的刑法处罚。而在司法解释出台之前,由于对于判处重刑的规定条件比较笼统,基层司法人员不敢贸然重判,此类案件往往是从轻判决,这也是很多不法分子心存侥幸敢于铤而走险的一个原因。
  用眼下最流行的话说:阳光一佰,这回是“摊上大事了”。保护食品安全的新司法解释已经实施,按照新解释,此类犯罪案值在50万以上,就可以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这起案件,很可能就是量刑标准细化后遭到重判的第一案。未来,它的判决,必将极大震慑此类犯罪。代价这么大,再铤而走险,还值吗?还敢吗?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