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3-01-19 01:12:53 热度:1483
■ 访谈专家
陈 彪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于 欣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曾 科 北医健康产业园董事会秘书
陈乃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徐志卿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所常务副所长
张旗涛 北大国际医院医疗管理部总经理
吴彦卓 双鹭药业研究中心主任
■ 对话背景
2012年我国中枢神经市场同比增长约30%
由于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对中枢神经类药物的需求高速增长。据新华网报道,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美国艾美仕市场咨询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枢神经市场较2011年同比增长约30%。
这份统计报告预测,2012年中国中枢神经类疾病市场规模将超230亿人民币,到2020年甚至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预计中国这一市场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远高于国际市场。
为积极推动神经精神类药物创新,加强神经精神类医药科技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融合,加速神经精神类医药科技成果商业化合作与产业转化,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与北医健康产业园共同举办第112次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神经与精神卫生疾病协同创新研讨会。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聚集神经精神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学研用”交叉融合的合作创新机制,创建一个神经精神新市场并有效促进神经精神领域市场的发展。
■ 专家观点
陈彪:精神神经类疾病无论对病患、对国家医疗负担都有很大影响
脑科神经这块,主要有几大功能,思维、运动与精神功能,这些功能方面的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诸如小朋友的自闭症、癫痫;中青年的抑郁症;50岁以后开始高发老年痴呆、帕金森等。同时,精神神经类疾病比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更加难以掌控,有些人在出生既带着潜在病原,有些疾病经常反复。精神神经类疾病无论对病患、对国家医疗负担还是对社会安定和谐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于欣:神经和精神疾病治疗的未来就是交叉融合
人体是一个整体,病人也不是按科生病的。具体到今天讲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发源地都是一个大脑。随着学科的发展,神经精神科分成神经和精神两个科。但是近期这两个学科又在融合。病人来求医、求得帮助,他的疾病完全可能是跨科、跨系统、全身性的疾病,这已经完全跳出某个器官,某个系统的概念了。而大脑的疾病表现,无论是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还是以精神功能行为异常表现为主,都无法完全细化分割。
所以神经和精神疾病治疗的未来就是交叉融合。如在对癫痫、帕金森等疾病的治疗中,引入神经外科的技术、精神科的评估、神经内科的康复等,将现在的科室整合起来,给病人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曾科:构建神经与精神领域产业联盟
面临这一空间大、盈利大的市场前景,以及缺少精神神经三科交叉融合平台的领域现状,我们产业园首先将目光聚焦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倡议整合神经与精神领域医药研发、医疗服务等优势资源,搭建一个产学研用相融合的服务平台,构建神经与精神领域的产业联盟,以共同推动神经精神领域的发展。
我们不仅依托北京大学、方正集团的品牌优势,同时还拥有北大国际医院集团的全健康产业链优势,致力于发展成为集资金服务、科研服务、临床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第三方医药科研服务机构。
■ 核心对话
主持人: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各类精神类疾病患者达到1亿人以上,其中重度患者超过1600万人,70%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国内精神疾病患者对中枢神经类药物的需求高速增长。目前国家对此类药品的态度以及药品研发的现状是怎样的?
陈乃宏:我们国家对神经精神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国外相比较强一些,但基础研究以及新药研发较国外相差很远,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医疗体制不健全,还没有意识到患神经精神性疾病的人群比重增加及没有有效治疗神经精神性疾病的方法这两个现状的严重性。
我曾在日本呆了十几年,发现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给国家带来的医疗负担比癌症的负担还要大。因为相较于癌症患者,患神经精神性疾病的患者存活期及治疗期都较长,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并且神经精神类疾病药品也应该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中。
徐志卿:治疗方面,精神神经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诊断的时候完全靠大夫经验,如果病情发展到后期,就是对症治疗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精神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很重要,如果有这方面突破的话将对治疗产生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药品研发方面多以临床治疗角度为指导,将会研发出更加利于病患治疗的药品。
主持人:神经内科、外科及精神科三科交叉融合和倡议构建“神经与精神领域产业联盟”是今天活动的重要议题,作为承载方,健康产业园应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企业最需要在这里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或者对产业园的发展有什么希望?
张旗涛:第一,健康产业园应该做科学研究的平台,给大家提供良好的科学环境和氛围。第二,做技术开发平台,十几年来,不仅仅是神经科,各个科室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有很多新技术需要开发的一个平台。第三,做市场推广平台,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病人更好的应用,做好市场推广,这样做为一个健康产业园来说我们的优势和提供的环境是给大家做好市场推广的机遇。第四,做合作交流和学术的平台,这不是靠一家能做的,是多家合作的事情,进驻健康产业园以后,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大家很容易进行协调和交流,这样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是很有益的。最后,做打造为病人服务的平台,我们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病人的痛苦,解决临床上的一些问题。
吴彦卓:作为企业里排名第二的制药企业,我们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获得一个在技术上有一定特色,在科研道路上更贴近临床的一些机构、技术和个人的帮助,并且我们能够在这里把他们的想法强化,筛选进入系统流程。能够整合研发机构、生产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技术交易市场及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服务的要素,提供给我们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使企业和各要素之间相互接触互相洽谈各自的需求。
主持人:目前北医健康产业园将目光聚焦在推动神经精神领域研究及治疗的发展,并于2012年12月12日,完成了8万平米实验室楼宇的结构封顶。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实验室的大体情况?
曾科:从举行开工仪式到1#—5#结构封顶,我们仅用了201天,实现提前封顶目标并全面进入了机电安装与装修施工阶段。我们公司投资兴建的实验室集群,包括化学实验楼、生物实验楼及孵化器、实验辅助功能楼,均由国际专业咨询公司提供设计,设计采用防微震建筑结构,以确保室内高精密仪器的稳定运行;标准的模块化柱网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区域的可适应,满足客户的随意布局;高标准的层高与荷载设计,满足各种不同客户的机电与设备需求,包括实验、中试;各楼独立配置的冷源、热源、电力、蒸汽等供应,不仅容量负荷超前,而且尽可能多的双路供应,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宽阔的室内管井、多部客货电梯、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都保证了客户的使用需求。
主持人:产业园隶属于北大国际医院集团,借助集团优势,将为入园企业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
曾科:北大国际医院集团依托北大医学部,通过自建、并购和托管等方式形成自己的医院网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横纵两方向的产业链拓展:以医院为中心进行横向产业拓展,为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以病患为中心进行纵向产业延伸,对病患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借助这些优势,产业园将为入园企业提供强大的科学研究、医药研发资源、临床与实验的互动平台,从而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固有的屏障,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
作为北大医院集团全健康产业链的良好延伸,北医健康产业园将以一流的硬件设施、充分考虑入园企业的需求,建立与国际接轨、技术先进、创新程度高、管理先进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通过高效率的资源整合,一站式的研发、医疗服务,帮助企业克服在研发、临床试验阶段中遇到技术瓶颈,加快研发临床进程。
■ 相关连接
北医健康产业园可入驻不少于200家生物研发企业
北医健康产业园成立于2010年,是方正集团旗下北大国际医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园区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占地219亩,总建筑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绿化率达42%。目前一期开发17万平米,包括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动物实验室、中试平台等,可为不少于200家生物研发企业入驻提供条件。
园区成功入选科技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承接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并于同年入选“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承接“创新药研发及技术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至此奠定了北医健康产业园在生物医药科技服务领域的地位。
未来5年,北医健康产业园将聚集国内外一批高端生物医药企业,吸引多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科技型创新领军人才,产生多项发明专利,园区研发型企业入驻比例将超过60%,成为北京具有标志性的医药科研服务、医疗服务及泛金融服务中心,同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产业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秋彤)
2024-04-18
2024-03-18
2024-02-19
2024-01-06
2023-11-16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