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2-11-17 14:54:00 热度:1957
本报记者 丁文君
田伟院长
田伟院长(右)接受本报执行主编丁文君专访。
积水成潭,烁石流金。在北京北二环积水潭桥附近,有一座既现代,又古色古香的建筑。如果没有来往穿梭的医护人员,很多人一定会误认为这是个皇家园林。其实,这里是以骨科和烧伤学科闻名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所在地,最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每年3.8万多例骨科手术的惊人数字震撼着世界骨科界。
这个医院的掌门人,是年仅53岁的田伟,一名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的骨科医生。上世纪80年代,他把从日本学到的最先进的脊柱外科治疗技术带到中国,并在积水潭医院成立了脊柱外科学组,填补了当时该领域的空白,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号:“骨科雕塑大师”。如今,44岁就成为院长的田伟,已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9年。近日,本报记者与田伟面对面,聊医患,聊管理,聊他心目中的好医生和好医院。
医生和患者都要有公益心
生命时报:什么原因促使您走上了从医之路?
田伟:家庭的熏陶吧!我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都是医生,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很自然地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我们要毕业那年恢复高考,1978年报考时,我很自然地选择了父亲的母校——北京大学医学部(时名北京医学院)。我觉得,医生家传可以使专业精神和氛围得以保持和加强。
生命时报:现在,很多医生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再从医,正在当医生的不少也转了行,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田伟:的确,我身边就有很多转行的医生。现在医疗环境不太好,很多医生失去信心。但我始终坚信困境是暂时的,前景会好的。我家世代从医,我儿子也在读医学研究生,也是骨科专业,我从没想过让他放弃这种医者仁心。
生命时报:您觉得现在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
田伟:医患矛盾这么深,原因是多方面的。医生只是个职业,要靠劳动挣钱来养家糊口,可现在很多人除了要求医生水平高外,还不能讲收入,似乎谈钱就不道德,没公益心。而且,几乎没人知道,改革开放30年,在医疗定价上,至今没有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所有收费都以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对物的消费计算。30年前政府规定允许药品适当加成卖给病人,附加部分以补偿医务人员的劳动。这个临时措施当年不失为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但由于没有进一步改革,后来给卫生系统带来巨大灾难。一是给医务人员蒙上“以药养医”的不白之冤,二是造成药价虚高,除了医生的一点灰色收入,剩余价值基本被商业链条上各级中介捞走,屎盆子却扣在医院身上。所以医生们早就盼着能“以医养医”,而不是“以药养医”。现在医改取消药品加成,制定医事服务费,是非常好的改革,这是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开始。
生命时报:您认为医患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田伟:医患之间不该对立,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治病、减轻病人的痛苦。我承认,在医患矛盾上,医生一方问题有很多,比如有些服务不周、态度差等,也有个别医生为了个人利益开大处方。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责备,不了解整体背景,就可能将责备和痛恨错误地给予了帮助你的人。
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讲奉献。20年前我当医学生的时候,跟着老师去实习。那个时代的病人都会主动要求医生给看,学好了可以帮助他人,很让人感动。可现在呢?很多患者的反应是,凭什么让学生给我看病?凭什么拿我当试验品?这就是缺乏公益思想的表现。还有很多患者把“闹”当成处理纠纷的法宝,不仅在医院闹,还到法庭闹,导致法官不得不要求双方私下和解,息事宁人。这些扭曲的现象如继续下去,最终受害的是社会,是医生,也是患者。
生命时报:在您这么多年行医生涯中,是否有最想说抱歉的人?
田伟:当医生这些年,最想说抱歉的还是病人。医疗发展到今天,进步是巨大的,很多过去的绝症变得可以治疗。但是,面对很多疾病医生仍然无能为力,让病人经历生离死别,这是多么大的遗憾。虽然今天医疗已经进入数字化、基因化的方向,但不能治、看不懂的还是很多,我们应该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最终才能正确面对疾病,面对生死。我知道每一个病人和家属的期望都是好的,但医生还是满足不了每一个愿望,所以我很想说:“抱歉!”但我们会一直努力。
好医生,德高艺精心善缺一不可
曾经不止一次听患者抱怨,在经过几个小时排队挂号、等待候诊后,迎来的却是医生冰冷的脸、敷衍的话,导致“我们很愤怒”;也曾不止一次地听过医生诉苦,在一上午几十个病人轮番轰炸下,过度的紧张和疲劳让医生精神近于崩溃,所以“我们很恼火”。于是,当“愤怒”遇上“恼火”,期待“好医生”、“好患者”的呼声便不断高涨。作为管理着2600名积水潭医院员工的大家长,田伟心中一直有着“好医生”的标准。
生命时报:您心目中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
田伟:好医生的标准有三,一是“精诚”,高的道德水准,为人善良,这是作为医生最重要的。光有它还不行,还得医术高、会看病,这是“精艺”。第三个是“精心”,指医生的态度。
生命时报:您觉得成为一个好医生和院长,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什么?
田伟:不管医生还是院长,共通的一点是“仁”,仁者之心很重要。我理解的“仁”是: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就是你和我的意思。无论医生还是院长,不能光考虑自己怎么去看病或者怎么管理,还要考虑病人和下属怎么想。你理解了病人,理解了下属和同事,病人了解了你的医术,同事了解了你的决定,事情自然事半功倍。所以“仁”指的是一种行事的方法。
生命时报:您用什么方法来激励自己的员工成为一名好医生?又如何杜绝医生可能存在的不良风气?
田伟:我们现在采取的政策是尽量鼓励医务人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收入,奖金分配直接跟劳动量挂钩,而不是和卖多少药挂钩,自然引导医务人员向着正确方向走。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医生付出了巨大劳动。比如骨科大夫从早8点进手术室,经常半夜12点才能出来,很辛苦,个人收入也因此提高。不过,医务人员也是人,过劳就会造成身心损害,工作质量也会有隐患,所以最近我们做出调整,规定下午6点以后不能再接手术病人了。
生命时报:现阶段,您觉得如何从学校就开始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
田伟:我觉得目前医学院比较混乱,尤其是培养标准上,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制,一直到八年制都有,两年培养出来的叫大夫,八年培养出来的也叫大夫,水平却千差万别。而且,医学的很多课程需要手把手的教,还要亲自操作,比如解剖学,可现在一些医学院一年招一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教育?另外,入学光凭考试成绩,也不考察他适不适合当大夫,是否有耐心,做事是否细致,心地是否善良,冲着什么目的来当医生的,就一股脑全招进来,最后才发现他可能根本不适合做医生。培养一个医生,不能只简单地考考笔试题,必须有一个严格的培训和实战考核,除了临床上的专科培训外,还得教他怎么接待病人,怎么对病人说话等。
生命时报:对现在的医学生,您最想说什么?
田伟: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甜从苦中来”。医学和别的行业不同,你要学会治病,必须大量接触病人,得泡在医院里。很多年轻大夫问我,变成一个好大夫的诀窍是什么?我说诀窍就是“吃苦”,你不光要忍得住寂寞,还得玩命干工作,去尽量多地接触病人,思考分析病情,只有脑力加体力的双倍付出,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好大夫。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做院长,要放下身段听人说
说到积水潭医院,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它蜚声国内外的骨科烧伤科。在1956年建院时,政府就想把它变成一个以创伤骨科中心为主的医院,于是就把当时北京最好的骨科医生都集中起来,之后慢慢发展成该领域水平最高的地方。现在,医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2600名员工、年手术量达到4.3万台的综合性大医院,即将于明年1月份建成的回龙观院区也将担负起方便该地区近40万人口就医的重任。作为一个已经拥有17年管理经验的院长,田伟在努力维护积水潭这个“大家庭”的同时,也给它的发展定下了目标。
生命时报:我觉得您是一个性格非常温和的人,您觉得这种性格适合当院长吗?
田伟:我确实有时过于善良,这种性格可能跟家庭有关。很多人跟我说,当院长得强势,要压得住人。但我觉得人与人的关系干嘛非要那样呢,人类进化就是找到更好的、双赢的解决问题方法。所以,在一些看重残酷竞争的人看来,这可能是我的一个缺点。
生命时报:从临床医生到医院管理,转变过程中您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田伟:以前做医生,每天接触的都是专业上的事情,部门之间打交道会少些。但做管理,你可能遇到很多规章制度、各种决定,还有上级临时布置的很多任务,都要通过和部门间的沟通最终落实下去。作为管理者,放下身段,诚心向人学习,虚心向人请教,真心与人沟通是最重要的。即使已经当了很久的院长,这些原则也要坚持。
生命时报:在患者眼中,医院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但很多人却对积水潭的内外环境赞赏有加,这些年,在医院的人性化设施上做了哪些改变?
田伟:从院区环境讲,我们医院确实有优势,因为医院旧址是诚亲王新府,府中整个园林几乎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环境清静优美,适合患者休养。服务的改变也挺明显。例如过去医院墙上什么都没有,我在日本看到人家医院墙上都挂很多宣传的东西,觉得这个非常好。但起初说服大家太难了,于是,我就让同事去新加坡、香港等地考察,起了很大作用。现在病房感觉温馨多了,像小儿骨科病房的墙上挂着各种卡通画,其他病房墙上都贴着形式活泼的宣教画等,已经有了“家”的感觉。
生命时报:来积水潭看病的很多都是行动不太方便的人,医院在就医秩序上如何方便患者?
田伟:我觉得我们提供的最大方便就是提早推行了预约挂号。在国外,几乎所有医院都是预约挂号。但在国内,老百姓永远是当天早起去抢号,抢完号就等着,看病秩序完全靠病人自己维持。实行预约挂号后,病人只要在约好的时间提前一点来就行了,很方便。但目前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病人爽约率太高,在此呼吁大家,一定要遵守预约,实在来不了请提前告知医院。
生命时报:对于积水潭医院未来的发展,您的整体规划是什么?
田伟:一是要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医院,要让国外的医院认识积水潭。二是要成为国内著名医院,既要保持骨科和烧伤科等专业领域上的优势,又要发展综合学科水平;三是希望积水潭向全国进军,将来在全国建设一个网络化的医疗集团,这是我们的长远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开始实施。我始终坚信,积水潭医院一定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成为广大患者关键时刻的好帮手。▲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0
2024-04-18
2024-03-18
2024-02-19
2024-01-06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