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7-11-04 12:49:33 热度:587
王红蕊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多个层次,将预防思想贯穿于疾病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捏脊疗法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宗旨,效果尤显于小儿。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功能均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致卫外不固,反复感邪,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发病关键不在邪而在于正气不足。捏脊疗法通过刺激督脉、膀胱经等经络以及肺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能有效地培元固本,补气、健脾、强肾,补益气血,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从而抵御外邪入侵,有效防止外感以及复发。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记载:“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是目前见于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捏脊疗法的部位在人体背部,脊柱两旁。背部是人体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尤其是脊柱,是人体的中线。脊柱是大脑的延伸,大脑通过脊髓指挥全身的活动。脊柱是督脉循行的部位,为什么叫“督脉”呢?督就是“总督”的意思,督脉是总管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柱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看医书时,忽然掩卷沉重地说道:“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连在背上,而我们国家的刑罚中有一条是要打犯人背部的,这不是会把人打死吗?”于是他颁布命令,不能再打犯人的背部,改为打大腿和屁股。这足见后背及脊柱的重要。
捏脊疗法操作简便,施术者两手沿小儿脊柱两旁,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施术时小儿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还要注意周围环境,应舒适安静,温度适宜。最好父母相互配合,一个在操作的时候,另外一个人注意分散小孩注意力,因为捏脊疗法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痛感。准备好推拿介质,可以选用凡士林或BB油,用来涂在小孩脊柱部位,以起到润滑作用,避免损伤小孩娇嫩的皮肤。捏脊者注意剪短指甲,手部温暖,动作轻柔,频率适中。
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根据经络按摩“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对于小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病患均有较好的效果,可增强小儿体质。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可消食化积,预防习惯性的食积发热,便秘等症。因此,捏脊要先区分小儿体质及当时的身体情况,才能防患于未然。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师)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10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