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巴巴多斯来了中国医生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7-07-19 09:29:38 热度:558

7个多月,成功完成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开创多个领域的“首次”

本报赴巴巴多斯特派记者 侯露露

中国医疗队医生和当地医生正在进行业务交流。本报记者 侯露露摄

  巴巴多斯,东加勒比海岛国,面积只有431平方公里。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是巴巴多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医院,建院历史比建国历史还久,这里也是整个加勒比海的医疗中心。
  从去年年底开始,这座医院里出现了一个由5名医生和3名护士组成的新团队。他们成功实施了一系列该国、该院历史上从未做过的手术,成为医院、患者交口称赞的团队。在他们每个人工作服的胸口位置,都绣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他们就是中国重庆派驻巴巴多斯的援外医疗队。
  “如果说中国援助非洲的医疗队算是中国援外医疗1.0版,那么在巴巴多斯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进行援助医疗就是援外医疗的2.0版。”中国医疗队队长、肝胆科医生罗诗樵说。在具有良好医疗基础的国家,如何获得当地医院认可?如何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水平?7个多月,210多天,首期中国援巴医疗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融入——
  主动“拉活”消除对方疑虑
  这是中国首次向巴巴多斯派遣援外医疗队。首期医疗队由重庆市卫计委承派,医疗队成员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市人民医院的优秀中青年医护人员组成。
  然而,伊丽莎白女王医院起初对于中国援外医疗队是有些怀疑的。
  巴巴多斯201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5万美元,经济水平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该国实行全民医保,每千人拥有医生1.8人,伊丽莎白女王医院的主任医师多数拥有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行医执照。“当地医疗水平相对较高,再加上对中国的医疗水平不够了解,难免对我们的能力有所怀疑。”罗诗樵说。
  因此,在拿到当地行医资格后,医疗队里的三名外科医生并未立刻被安排手术。“我们每天就在办公室坐着等待分配手术,就像等活的重庆‘棒棒’。”回忆那段日子,医疗队里的骨科副主任罗小辑笑起来。
  如何融入当地医院、获得医院管理层和同行们的认可,这是中国医疗队在巴巴多斯遇到的头号难题。
  “不能天天坐着‘等活’。”中国医生们开始努力“拉活”,在查房、门诊时,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发表意见。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当地医生听过几次我们的意见,就对我们的水平有所了解了。”罗小辑说。
  罗小辑终于等到了中国医疗队在巴巴多斯的第一例手术——腰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手术顺利完成,此时距离中国医疗队抵达巴巴多斯正好一个月,而此前院方估计中国医生至少要三个月后才能上手术。
  语言是医疗队成员面临的另一难题。
  尽管受过英语培训,刚到巴巴多斯时,血液透析护士王向雷信心仍大受打击,“科室每个同事、每个病人的口音都不同,有时听不懂就只能向其他当地同事求助。”王向雷说。
  找回“信心”的方式就是多说多听。“多参加学术论坛,多跟病人聊天,连每天下班等班车时,也到处找当地人‘拉家常’,听到一个新词就赶紧记下来。”王向雷说。几个月后,他已经可以用英文给当地同事做关于静脉穿刺技术的讲座了。
  引领——
  成功实施7例开创性手术
  记者见到罗小辑时,他的额头上有一道明显的压痕。“手术帽压的,刚做完一台10个小时的手术。”他成功完成的是一台颈椎肿瘤切除手术,也创下了巴巴多斯医疗史上的“第一”。
  手术难度很高,要横跨颈部两个椎体,暴露椎动脉,在坚硬的骨组织结构中切除肿瘤,还不能伤及极其脆弱的神经和血管组织,“在咱们国内也属于难度最高的四级手术”,罗小辑说。
  还有罗诗樵医生主刀的巴巴多斯第一台腹腔镜巨大肝肿瘤+胆囊切除术、王春毅医生主刀的当地医院历史上第一台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术……在7个多月、210多天里,医疗队里的3名医生实施了7例该国、该院历史上不同领域的首例手术。
  “实施大型手术是非常好的展现医生水平的机会。中国医生的技术水平很有优势,我们在国内接触的病例远多于巴巴多斯,在国内一两个月做的手术量,大概相当于这里医生一年的工作量。”罗诗樵说,“巴巴多斯不缺医生,但是在某些专科领域水平跟我们国内还是有差距。”
  “中国医疗队带来了许多新技术,在许多领域开创了第一,完成了非常多有挑战性的手术,对我们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非常有帮助。”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医务处长安东尼·哈里斯对本报记者说。截至今年6月29日,中国医疗队第一期队员在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共完成手术76台、手术麻醉331台、血液透析799次……
  除了手术以外,中国医疗队的成员们还展开了各种培训和教学活动。在巴巴多斯期间,罗诗樵主讲了三次大课,听课对象包括当地主治医生和西印度大学的医学专业学生,在一次题为“中国医疗发展:从赤脚医生到诺奖获得者”的公开课后,两个学生直接找到他,想申请“去中国进修”。
  麻醉医生张双菊所在的麻醉科特别忙,“因为要同时管理外科ICU(重症监护室),麻醉医生特别缺”。即使工作强度大,她还是很喜欢带学生,她语速快,为人和善,学生们都喜欢她。
  做手术、带学生,中国医生的实力在一台台手术中、一次次护理中、一堂堂培训中不断展现,然而展现实力并不是中国医疗团队的最终目的,“重要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当地医生能做什么。我们希望能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引进来、留下来,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罗诗樵说,通过与中国医疗队的接触,现在很多巴方医生更加认可了中国的医疗观念和做法。
  延续——
  中国医疗队第二期队员抵达巴巴多斯
  半年过去了,第一期中国医疗队的队员们都黑了、瘦了,回国的日子也近了。
  直到队员们的返程机票都买好了,护理部主任亨德森·品特还拉着他们反复地问:“可以不走吗?找哪个部门能把你们留下来?找使馆可以吗?”
  “能不能不走?我给你买房子和车子,你就留在这里工作吧!”透析室工程师阿尔文·德雷克斯对王向雷说。
  “龚颖医生又专业又耐心,我跟周围每一个病友都推荐她,龚医生非常好、中国医生非常好!她要走了?我希望她还能回到巴巴多斯。”肾脏科病人威尔弗雷德·特罗曼说。
  大外科主任约翰·吉尔则把这种挽留变成了实际行动,他已经和罗小辑医生商量好,每年邀请罗医生来巴工作一个月,由巴方支付所有费用。
  从努力融入到展现实力,从受到怀疑到不可或缺,中国援巴医疗队真正在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扎下了根。本月初,中国援巴医疗队第二期队员已抵达巴巴多斯,即将展开新的工作,在巴方的强烈要求下,他们的工作任期从原定的半年延长至一年;明年2月,由中方设立的医疗奖学金项目将启动,两名伊丽莎白女王医院的年轻医生将赴中国进修;而在不久的将来,巴巴多斯还期望与中国合作建立医疗耗材生产企业,提升巴巴多斯的医疗器材制造水平。
  “医疗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医生对病人是如此的重要。我们非常感谢中国医疗队,他们不但提升了我们的医疗水平,也增进了巴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考虑到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每年都会接收该区域其他国家的许多病人,中国医生的工作还能够增进这些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哈里斯说。
  (本报巴巴多斯布里奇敦7月18日电)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