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4-06-17 13:03:20 热度:599
□ 李 旭
人们都知道,地基打得越是牢靠,房屋就可以修得越高。反之,如果不打地基,就只能修建茅草房,或者是一般的砖瓦平房。由此想到我国医药领域的创新,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创新成果并不多。特别是我国的中医药创新,长期徘徊不前。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能够正确理解科学基础研究对于产业核心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就像现代化建筑的地基,重大的技术创新就是顶天立地的高楼,谁忽视基础研究,谁的技术创新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大打折扣,停留在茅草房或砖瓦平房的时代。我国的中医药创新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至今难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上止步不前,一直停留在吃“祖宗饭”的层面。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说不好,比如明代的《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尝百草,亲身体验和实践后写成的。但《本草纲目》毕竟是千年以前的产物,有时代的局限性,有客观技术条件的局限性。魏武挥鞭,往事越千年,今非昔比。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认识岂能停留在千年以前?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对老祖宗的东西进行研究发掘,一定能挖出“金娃娃”,在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也只有在这种新的基础理论研究上,才能盖起中医药创新的现代化高楼。
目前,我国中药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比例非常低,往往将基础研究寄托于公共研发,试图用国家的公共研发来替代本该作为企业创新核心主体的产业驱动型基础研究。这不仅不现实,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不高。因为即使公共研发能有效替代企业内部的基础研究,其所产出的间接结果也是很难轻易、高效、原汁原味地转移到产业中去的,更难以内化为单个企业的科技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基础研究就不需要政府的帮助,事实上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更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一直缺乏持续、稳定的企业基础研究支持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战略过于强调以应用为导向,倾向于投资试验研究和应用研究,忽视基础研究,且急于求成,一个研究项目给的研究时间往往只有两三年,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虽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基础研究是对未来的投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长远发展。忽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建立合理的基础研究的投入和使用机制,我国中医药产业和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的局面就难以得到彻底改变,就很难走出核心技术创新的困境。可喜的是,《中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开展中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及标准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与开发。这个规划为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6
2024-12-30
2024-12-12
2024-11-30
2024-09-25
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