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6-12 08:30:21 热度:656
——可视远程移动医疗社区急救演练见闻
□本报记者 王潇雨 罗 刚□
最初10分钟是心梗等突发疾病的最佳抢救时间,因此被称为“白金10分钟”。提高“白金10分钟”的施救质量,是紧急救护的重中之重。在北京市朝阳区近日举行的一次紧急医疗救援演练中,医务人员运用可视远程移动医疗救治工具,让专家“现身”急救现场,随时指导施救,将上下游急救资源整合起来,并以此为抓手提高社区诊疗能力。
让远程会诊“动”起来
在演练现场,“患者”因心脏病突发,正躺在朝阳区将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室里,接诊医生拨打“120”,申请急救车救援。随后,他拨通中国心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兼ICU主任晁彦公的电话。晁彦公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登录互动媒体临床信息系统,“患者”的实时监测数据、查体信息、病历资料一目了然。晁彦公与接诊医生通过视频对“患者”病情做了初步筛查,排除心梗可能,并商定下一步救治方案。这时,“120”救护车抵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患者转诊到最近的三级医院。
晁彦公介绍,目前绝大多数远程会诊是一种静态模式,遇到某个特殊病案,医生将患者的检查结果、病史、治疗干预过程等已储存的固化信息,用图文影像等方式传输到另一端,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或团队给出解决方案,但无法对救治现场进行实时指导。
“很多时候,救护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出车抢救,但有时路况太差,患者躺在救护车里,车却堵在路上。”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朱庆生介绍,“如果急救车引入可视远程移动医疗救治模式,急救人员就能在专家指导下,在救护车上进行抢救,在转运途中完成初步筛查,到院可直接抢救,接诊医院因为提前获得患者全部信息,避免了重复检查和录入,可全面提高‘白金10分钟’的含金量。”
网络带宽成为技术瓶颈
常言道“望、触、扣、听”是看病的关键,而面对“触不到的患者”,如何消除远程诊疗与现场看病的差异?晁彦公介绍,通过可视化远程移动医疗技术传输的患者资料,清晰度已能达到诊断级别。这些数据包括实时监测的动态信息,如血压、血氧、心电图的动态波形,眼耳口鼻等体貌图像等;同时,社区医生手里的电子听诊器,可将患者心肺的声音传递给三级医院的专家。各环节检查和化验的资料,包括患者病史等都可用视频化或所需要的形式完整记录并呈现。
但在实际操作中,网络带宽不够成了最大问题。“实时传输过程中3兆的网络带宽会有一定限制,车载的3G移动网络有时信号不稳。为了应对这些情况,我们降低了同步显示图像的清晰度,在本地缓存的高清图像资料,等信号好的时候再进行传输。”晁彦公表示,是否铺设光纤拓展带宽,涉及区域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同时现有电子病历的录入、系统之间的对接也是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赢得百姓信任需要支点
“社区医生参与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是赢得百姓信任的一个支点。”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副局长陈开红认为,移动医疗技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把专科资源、专家技术整合到社区高效利用,提高社区的紧急救护能力,同时也能提高社区整体的医疗水平。“区域医疗救治医联体通过可视化远程移动技术,可将移动医疗向移动健康推进。”陈开红说。
香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勇涛介绍,该中心的医生、护士包括急救车司机已全部在“120”急救中心经过系统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平时接触突发情况不多,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锻炼机会还比较少。”
“政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各方资源聚合创新,才能建立起高效运转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们还将通过智慧医疗大会,汇聚更多智慧和经验,不断提高区域医疗健康保障能力。”陈开红认为,目前移动医疗处在早期阶段,移动健康的下一个发展高峰在政策推进移动医疗走出医院围墙之后。区域政府协同下的移动医疗和移动健康发展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朝阳区区域医联体中的远程移动医疗救治协同模式正在做有益的尝试。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27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19
2024-10-18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