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5-09 10:04:49 热度:1005
“医学本身有风险,但医学更需要创新和探索精神。如果医务人员压力过大,不敢越雷池半步,只做‘太平医生’,那患者就会失去希望,医学也就没有了未来。”
本报记者 余运西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在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全国医院最佳实践研讨会上说:“改变这种‘中国特色的医患关系’,需要医生、患者、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对话背景:缓解医患矛盾,需要医生多做努力,患者多加理解。长期以来,医患双方都被认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其共同面对的敌人是疾病。医患交好,和谐共赢;医患交恶,必然“双输”。这些年来跟医患关系一样热度不减的,还有针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培训,中国医师协会也在2006年启动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那么,让医务人员学人文、学沟通,对缓解当下的医患紧张局面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当下的医学人文培训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领其发展方向?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全国医院最佳实践研讨会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
为了自保,即便医生对手术有99%的把握,也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反复申明那1%的风险
记 者: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伤医事件更是震惊业界内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医患间的寒冰,同样难以一蹴而就。中国医师协会在这一背景下把人文作为医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呢?
张雁灵:虽说医患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局部呈现紧张甚至恶化态势。伤医事件一再发生,医务人员身心俱疲。仅去年一年,我国就发生了较大的伤医事件共36起,造成6名医务人员死亡。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计,去年医患纠纷事件达到7万多起。虽然7万起医疗纠纷在门诊量中的占比并不高,但无疑每一起的发生都会令眼下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试着分析任意一起伤医事件,我们会发现,并不是说医患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着矛盾,而是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双方的误会在一步步加深。与此同时,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已成普遍现象,很多老百姓质疑医生“不会说人话”。如果医务人员早点沟通、学会沟通,一些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医务人员是时候补上人文这一课了。
记 者:修复医患之间的情感裂痕,毫无疑问,医生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但也有不少医务人员提出,社会的不理解、患方的不认同让他们压力巨大。特别是在伤医事件中,有时患方行凶只是源于一个很小的导火索,甚至是完全难以理喻。2013年1月15日,北京某医院一位急救女医生出诊遭殴打,竟然只是因为她要求家属找帮手抬患者。理应相互依存的医患关系,为何变得如此脆弱?
张雁灵:我们一再申明,医务人员是生命的守护神,对医务人员的伤害是对生命的亵渎,是没有人性的行为,也是对广大患者权益的侵害;我们一直呼吁,希望患者转变就医观念,不能总是对医生抱着“只能医活,不能医死”的期望。现在老百姓看病,无论大病小病,都想找大医院、大专家。这正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基本矛盾——所谓“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空荡荡”。当压力层层加码,医生的执业环境必将变得恶劣。而改变这种“中国特色的医患关系”,需要医生、患者、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曾经,医务人员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而如今,很多医务人员为了自保,即便他对手术有99%的把握,也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反复申明那1%的风险,或者用各种检查来规避这种风险。医学本身就有风险,但医学更需要创新和探索精神。如果医务人员压力过大,不敢越雷池半步,只做“太平医生”,那患者就会失去希望,医学也就没有了未来。
我们的人文培训应该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现实需求的方式方法
记 者:“矫正”和“医治”扭曲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其中,包括医患沟通在内的人文培训近年来受到很多医疗机构的欢迎。但也有专家强调,人文是一种熏陶和养成,不是短时间的理论灌输和技能讲授能培养的。您认为当下风行的人文培训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雁灵:人文对学科的发展、医学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医学人文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全世界都还在探索。通观我国各级医院的人文培训现状,可以用“热”、“多”、“单”3个字来概括。整个医疗系统掀起了学习人文、倡导人文的热潮,并形成了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经济学等多个热点。从形式上看,人多、书多、方法模式多、培训基地多,各大医院都在组织人文讲座,对人文的宣讲似乎无处不在。但另一方面,它的发展方向单一,孤立发展,而不是向学科群发展;结合现实情况不够,往往停留在把国外的东西拿来,给医务人员灌输一套空洞的理论和呆板的做法;与医患关系、医改的深层次矛盾结合得不够,对社会热点问题和一些普及型知识钻得不深;注重挂牌子、发证书,但不关注跟踪建设和长效评估,功夫多做在表面。还有人把这一新学科的兴起当成机遇,甚至企图通过培训、教学等方式营利。
实际上,医学人文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医学人文知识普及教育。去年,上海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也增加了对人文素养的考核,医师定期考核也要考人文。人文成为必考、必培内容,就是要把人文贯穿于医师培养的全过程。我认为,我们的人文培训应该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现实需求的方式方法。
记 者: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已经培训学员20000多人次,输送了大量人文医学的培训师资。新形势下,这一体系的目标、定位及发展方向如何适应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的新动向?
张雁灵:正因为现在人文医学教育越来越“热”,所以中国医师协会开展的人文培训更要规范起来。在我看来,这一体系的发展方向即“一个工程、两个作用、三个统一、四个规范”。“一个工程”就是要将这一体系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推进;“两个作用”就是要发挥人文医学培训基地培养人才的作用和扩大培训的作用;“三个统一”就是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模式;“四个规范”是指规范基地建设、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规范相关证书发放、规范费用等相关管理规定。
有人说,没有医生敢说自己从来没有出过错。重要的是,好的医生即便出了错,也能够争取患者的理解,至少不让他们误解。这其中就是沟通的力量。我在医院工作时,对一位36岁的巨大脑动脉瘤患者印象深刻。当时,大家对要不要给他做这个手术很纠结。最终,医生决定奋力一搏,患者却最终没能下得了手术台。正当我们感觉挫败、无奈甚至惶恐的时候,患者家属特意前来,给主刀医生下跪表示感激。那是上世纪80年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远不如今日这般突飞猛进,但医生的善于沟通、勇于沟通,弥补了技术的缺陷。新形势下,医生沟通能力的提升依然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秋彤)
2024-04-18
2024-03-18
2024-02-19
2024-01-06
2023-11-16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