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耳鼻喉医生,担惊受怕出门诊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4-02-25 11:13:49 热度:593

本报记者 张 芳 江大红 尹若雪 李 迪

  2014年伊始,全国各地接连发生多起伤医事件,让人震惊和心寒。2月17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在出诊时,被一名19岁男子用长达50厘米的铁管猛击头部,造成面部粉碎性骨折,经两小时抢救后,因伤势过重死亡。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后,已经确定该案为一起故意杀医案件。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又一条生命逝去,引起社会和医务工作者们一片哗然。在愤怒和悲痛之余,人们惊讶地发现,如今耳鼻喉科已经成为伤医事件的“重灾区”。2011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徐文被一名男子连砍18刀,所幸脱离生命危险;2013年10月,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王云杰被持刀捅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7岁。
  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仅在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死伤35人,其中耳鼻喉科占3起,死伤7人。耳鼻喉科医生为什么频遭伤害,他们的工作环境如何?《生命时报》记者兵分四路,走进北京四家医院的耳鼻喉科门诊实地体验。
  出诊:详细讲清每一个病情
  提前上班习以为常。2月19日,早上7点15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谢立峰就来到医院。虽然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但科室医生已经习惯了早晨开晨会交接情况。这天上午,谢立峰有一台手术,下午1点半,他准时坐到了诊室。两个半小时门诊进展得很顺利,20多个患者都满意而归,有患者指明下次还要找他看病。“绝大部分患者还是很好的,只要讲明情况,他们都能理解”,谢立峰说。
  边出门诊边做科普。2月13日,记者来到北京同仁医院,随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一起出门诊。一上午的门诊中,大部分病人都是因为鼻子不舒服前来就医,但经过诊断,均是因为感冒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暂时性症状,通过洗鼻或自我恢复便能缓解。遇到这样的患者,医生都会多说几句,告诉他们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鼻子上。门诊的大部分时间里,医生都在解答患者疑惑,普及鼻病预防和治疗知识。
  忙起来顾不上喝水。2月19日,上午11点,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高云海拿着水杯走出诊室。3个小时的门诊,病人一个接着一个,水杯摆在那,他却没顾上喝一口。下午3点,北京军区总医院耳鼻喉科诊区内,一名张姓女医生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在记者观察的近15分钟里,她看了4名病人,还接受了一个咨询。一位其他科室的大夫提醒道:“你该喝水了。”张大夫抬头笑笑说:“病人太多,哪有时间喝啊。”
  无奈:医生被迫学自救
  出诊结束后,记者和医生们详聊起来,他们说,频繁发生的伤医事件促使医院和医生都做出了一些改变。在北医三院,耳鼻喉科诊室的布置跟其他科室有些不同,大部分诊疗椅面向室内,大夫们面朝门口而坐。谢立峰告诉记者,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医生随时看清进来什么人,便于保护自己。此外,科主任还向医院申请增加了保安力量;科里要求对手术慎之又慎,强调术前沟通;有时还建议患者做心理测评,以便医生掌握更全面的情况。
  除了院方做出的努力,医生们也想出一些在紧急情况下“自救”的方法。谢立峰说:“有些女同事随身携带防狼喷雾,以防不测。还有来自武术世家的同事义务地当起教练,教同事们如何防身。”不过,在谢立峰看来,伤医事件还是极个别的,不至于真正影响到医生正常的诊疗工作。但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崇学认为,频发的伤医事件势必会导致医生的情绪波动,影响工作稳定。“现在,很多女医生特别怕上夜班,工作时都是提心吊胆的。”北京军区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边学说,伤医事件除了让他感到异常愤怒外,更让他心寒。在浏览新闻时,边学看到不少网友评论说“杀得好”,这让他感到心痛。
  面对伤医事件,比医生更紧张的是他们的家属。谢立峰说:“每次出事,家人都会担心我,但因为担心就不干了吗?肯定不行!”陈崇学也表示,每天上班前,妻子都会嘱咐自己耐心和病人沟通,把病情解释清楚,始终保持笑容。在高强度工作下,很多医生觉得身心疲惫,身边已经有很多同学、同事觉得“医生工作不能干了”,从而离开临床岗位。在周围人的影响下,陈崇学从小热爱医学的女儿也放弃了从医的梦想,如今学习服装设计专业。
  原因:患病部位特殊,病人易心情烦躁
  “耳鼻喉科医生频遭伤害,也许和耳鼻喉疾病的特点有关。”陈崇学向记者具体分析了四点原因。首先,鼻、咽喉部是人体的呼吸通道,一旦通气不畅,就会导致体内缺氧,从而引起情绪波动、血压升高。其次,耳鼻喉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一旦生病会引起患者强烈的感官刺激,患者往往有很强的主观性感觉,感到很不舒服,从而导致情绪变化,越是心理敏感的患者越痛苦,心情也越烦躁。第三,耳鼻喉患者的就诊目的往往是希望医生立刻解除痛苦,但手术大部分是黏膜手术,部位比较敏感,术后恢复期较长,病人痛苦不能马上消除,因此容易让患者产生怨气。第四,耳鼻喉患者没有体力不支和肢体活动障碍,有发生肢体冲突的肢体条件。
  如何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陈崇学表示,需要医生努力提高、患者正确认识、社会条件进步,三个因素缺一不可。专家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善于沟通。谢立峰和陈崇学认为,善于沟通是缓解医患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医生的精力往往集中在研究病人的病理上,却忽视了心理。因此,医生要耐心听患者的陈述,尽可能地搞清患者需要的治疗方式,多去解释、安慰、鼓励患者。
  学会观察。谢立峰强调,医生要善于观察。病人一进诊室,不妨主动观察他的穿着、行为举止,如果感觉是个比较明理的人,便可放心诊疗;如果感觉不太好沟通,讲解就要更加细致,确保对方能听懂。如果遇到复杂病例,最好再叫上一个大夫,既能保证诊疗质量,还能互相保护。
  完善医疗体制。边学直言,要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需从体制下手,真正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如今,医生已成了十足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被转嫁到医院和医生身上,但事实上,医院无法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也根本无力分配不平衡的医疗资源。国家应该加强医改的力度,把政策落到实处。
  改善社会环境。专家指出,社会因素也是重要一面。近年来,人们对耳鼻喉疾病越来越重视,大街上也总能看到攻克、根治鼻病的广告,其实很多都是不科学的。这些混乱的宣传,对医患矛盾和纠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力度肃清这类不良广告和医疗机构。
  加强科普宣传。边学指出,很多人以为耳鼻喉疾病是小毛病,比较容易治疗,其实头面部重要器官密集,且多与人们的呼吸、咀嚼、吞咽和美容有关,可能给病人带来较大影响。再加上很多患者追求药到病除,就诊中遇到一点不顺心,就会心态失衡。因此,媒体要多做疾病科普,让老百姓在面对疾病时,有正确的认识和治疗态度。▲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