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医患矛盾真有那么深吗?(民生三问)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2-03-30 07:34:00 热度:811

哈医大一院患者行凶事件,网络调查显示六成多人“感到高兴”
对话人:本报编辑 蒋云龙 本报记者 白剑峰 商旸
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 王小章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王水雄

    【阅读提示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一院,患者李某因对医生的医疗建议不满,持刀向4名医生行凶,致一死三伤。当晚,有网站刊登新闻后附带“读完这篇新闻后的心情”调查,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占总数的六成以上。这引发了人们对医患关系新的思考。网络调查结果可靠吗?真有六成人对医生被杀感到高兴吗?医患矛盾究竟是不是解不开的死疙瘩?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媒体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问:
  怎么看待六成人“高兴”?
  编辑: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超六成之多。这应该怎么看?
  王水雄:这个结果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首先,它的抽样方式并不是科学严谨的,只是一个很随意的抽样。它附在这则新闻之后,吸引的参与者往往是带有某种情绪偏好的人群,比如对医患关系不满的人。结果是偏颇的,不能代表整体网民的意见。
  其次,网络调查具有匿名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一些参与者并没有表现出真实意愿,而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且在网络传播的调查中,存在重复发言重复表态的现象,这也会降低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第三,网上的阅读习惯,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引导作用。选项的设置也有影响,有人就喜欢去勾选非常刺激的选项。在这种调查里,对选择的样本有“试调查”吗?选项全面概括了人们可能的态度吗?调查的设计刺激了更多的人来参与吗?……冷静下来,这些都是有影响的因素,都应该被追问。
  编辑:但是这项调查是不是也能反映出一些真实的意见呢?
  王水雄:这个是肯定的,虽然这项调查并不科学全面,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至少在此次调查中,有人对医院和医生是有怨念的。不管是不是60%,就算只是很少的人认为这件事“高兴”,也是值得重视的。
  王小章:我们不能仅仅从医患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而应该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看。这个调查更多反映出来的是我们的一种社会心态,是对生命的蔑视。现在社会上因为小摩擦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闹出人命的事情不少,不仅仅针对医生。这更多地说明了当今社会中有一种非理性心理的存在,就像在这个案例中,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宣泄,这非常值得警惕。
  同时,在医生群体中,也有人应该反思。因为医患相对而言,医生往往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确实有人看不起病、有人花了冤枉钱,导致了怨恨情绪的产生。
  二问:
  医患关系真是死结吗?
  编辑:网站的调查,引起了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新思考。甚至有人认为,医患关系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的医患关系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记者:从总体上看,我国医患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我国的门急诊量达62亿人次。在如此庞大的就诊人群中,绝大多数患者是满意的,也是信任医生的。如果医患关系恶化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谁还敢到医院看病?
  医患关系如同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是正常的,但在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医患冲突,则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编辑:那么,根本症结在哪里?
  记者: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通俗地说,“治好了,你就是天使;治不好,你就是魔鬼”。
  医患矛盾绝不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而医院作为一个与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窗口”,自然最容易成为引燃社会情绪的导火线。
  前些年,随着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医生有了“创收指标”,大处方、滥检查等现象随之泛滥。由于我国居民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较高,医生过度治疗,相当于直接剥夺患者的财富,从而导致医患之间出现“经济对立”,这是造成医患冲突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体制下,医患关系蜕变为一种经济利益关系,而非救死扶伤的关系。因此,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发生医疗意外,一些患者就会迁怒于医生。    
  编辑:医患关系是解不开的死疙瘩吗?怎样才能解开呢?
  记者:医患关系并非一个“死结”,而是一个“活结”。医患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才能走出信任危机,重建和谐。
  从医生来说,应该用心对待患者,既要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痛苦,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虽然医学不能包治百病,但至少可以情暖百家。
  从患者来说,也要体谅医生的压力和不易。医生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的职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收入并不高的情况下,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因此,全社会都应树立尊重医学、尊重医生的良好风气。
  医患之间的共同敌人是疾病。从根本上说,重建医患信任,需要加快推进医改,彻底消除医患之间“经济对立”的根源,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医改的成果。
  三问:
  媒体火上浇油了吗?
  编辑: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医疗事故、医患关系之类的报道中,负面的事件很多,这说明什么问题?医患关系在持续恶化吗?   
  记者:记者拨通了数名知名学者的电话,他们都不愿意公开发表意见。有人明确表示,虽然不赞同媒体对医患关系的过度炒作,但本人不愿意跟大众情绪“对着干”。
  有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者表示,媒体报道,有其偏好。传播有这么一条规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万件医患和谐的事儿,因为并不反常,没有关注价值,所以一般也不具备报道价值,媒体往往不会报道,更遑论跟进;一件不良医生欺负患者或者患者使用暴力手段袭击医生的事儿,因其违反常规,极具社会关注度,媒体会争相报道甚至大规模跟进,并且在报道角度上往往有凸现极端、异常的倾向。一万件好的里有一件坏的,结果进入公共视野的只有这一件,传播效果上便出现了“老鼠屎”效应:一粒坏了一锅粥。其实,医患关系的状况并没有我们从媒体上得来的印象那么糟糕,媒体现实和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医患关系是否在恶化,需要严谨的调查研究,不可想当然。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年来,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患者权益的维护都是重要推动力。但是,在网络时代,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大的轰动效应,放弃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媚俗化的倾向。这些做法对于医患关系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缝肛门”、“八毛门”等,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编辑:媒体不应该站在患者角度说话吗?
  记者:相关新闻传播学者表示,媒体应该客观中立地报道社会事件。尤其是在对待类似医患关系等敏感话题时,更应该以事实本身的是非曲直作为报道取向的依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看人下菜碟儿,人为地偏向于任何利益相关方。作为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应该准确、全面、客观报道事实,不去人为夸大。多传递温暖和希望,少传递冷漠和绝望。因为,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对求真也是一种背离,从效果上看,也会让公众产生认识偏差,甚至会激化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这对社会和公众都没有好处。媒体理应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压器,成为沟通医患的桥梁。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