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8-05 14:00:33 热度:930
□ 本报记者 张 旭 柳志梅
创新是医药产业的生命,是我国实现“制药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在创新共识形成的前提下,政策对于创新的支持更为明确,业界对于创新的探索更为积极,企业对于创新的价值更为重视,专家对于创新的研讨更为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7月27日,中国医药报社携手国药励展展览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第4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新药论坛2013”(下称新药论坛2013)如期在苏州成功举办。
同样是政策和市场的互动,同样是专家和企业的沟通,同样是以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为平台,新药论坛2013继承发扬了新药论坛2012的经验和优势,以“市场、方向、趋势”为主题,突出新药政策的解读,聚焦研发领域的热点,探讨创新战略的实施,注重模式案例的剖析,受到医药企业相关人士的热捧。从上午9:00论坛开始到下午4:00落幕,160人左右的会场始终座无虚席。
中国医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方贤业和国药励展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昆坪分别致辞,预祝论坛圆满成功。上午的论坛内容以政策解读为主,下午的论坛内容是专家对当前热点研发品类、研发模式创新和企业实操案例的介绍(详见下稿)。而主办方对2013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20强企业的颁奖则成为上午论坛内容的完美收官。
药品注册新动向
医药产业发展与政策方向高度相关,政策解读仍是本次论坛的核心,也是企业最大的关注点。方贤业社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由制药大国转变为制药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广大制药人不离不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制药创新中,政策要解读,经验要分享,问题要破解,而这些正是本次论坛期待可以提供帮助和借鉴的地方。
相关政策对于引导和鼓励药物创新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加强药品注册管理,提高新药审评审批效率,鼓励研发创新药物和具有临床价值的仿制药,将对中国的药物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本次论坛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化妆品注册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情况和最新进展。他指出,从目前药品受理审评审批的情况来看,鼓励创新初见成效,但仿制药重复研发,重复申报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已有批准文号20个以上的药品,ANDA(简略新药申请)2012年仍然有1272个。而从药品审评审批的效率来说,审评审批速度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新药临床试验的审评速度增快比较明显,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审批平均仅需要6.1个月,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总体来说,目前药品注册管理工作的重点落在:进一步完善注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高药品审评审批效率,特别是提高临床急需药品的审评审批效率。同时要加强原料药和药用辅料管理监管,确保上市药品的质量安全。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将主要集中在药品审评审批机制改革、加强药物临床试验监督管理、提升药品标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以及药品管理宏观政策和制度研究等方面。
新药如何进医保
由于创新药物在专利期内大多价格比较昂贵,如果医保政策能够予以一定的支持,不仅能够极大促进临床需求的满足,切实减轻患者负担,更可以加速新药的产业化进程。在这方面,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针对高价值创新药品的保障进行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探索。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社保处处长刘军帅在论坛上介绍了他们的尝试。
具体来说,对于价格比较贵的创新药物,通过谈判机制、共付机制、特供机制联动达到“降费”的目的;在降低价格、缩减成本基础上实施救助补偿,达到“减负”的目的。经过1年的实践,青岛市医保救助了需要使用高值创新药物的患者440人,效果突出,所有接受救助患者全部生存,费用花销2120万元(不足全年预算30%),个人人均负担1.7万元(不足预估值35%)。青岛市社保局总结认为,建立并完善高值药品保障制度,是一个医保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问题。其中主要不是钱的问题,关键是理念与管理问题,而高值药品保障制度的形成,意味着医疗保险药品管理模式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提升,意味着医疗保险药品服务模式从传统的以医疗服务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种转型。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10
2025-07-08
2025-07-05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