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2-02-23 18:13:50 热度:1595
——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仝小林
本报记者 陈斐然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教授又一次站在了领奖台上。3年前,由于在Ⅱ型糖尿病治疗上的成就,他曾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一次,他更是挑战了一个国际医学难题——代谢综合征的整体治疗。近日,记者采访了仝小林教授,交谈中,记者体会到,质疑旧说,勇于实践,于细微处寻求突破,是他在临床和科研中建树不断的突出特点。
创新理论,挑战难题——对代谢综合征的研究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多代谢紊乱疾病,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虽已有一定认识,但却始终无法实现对它的整体治疗。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西医权威专家曾指出:“寻找有效的药物以达“一石多鸟”之效,在今天仍然只是热烈的企盼”,“在目前的医疗实践中仍然是“一石难寻”!“尚没有找到特定的药物能使综合征总体瓦解”。同样,中医也缺乏对代谢综合征的系统认识。仝小林教授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他凭借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多年的临证经验,从传统中医理论角度,解读代谢综合征,并寻找到实现代谢综合征整体治疗的突破点——从膏浊病论治,并于2002年在《中医杂志》发表了《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一文。
膏浊理论源于《内经》。仝小林以经典理论为依据,历经十几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立了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证型和基本病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治法和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的系列方药,并通过三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平行对照试验,确证了以上方药具有减肥、降压、降糖、调脂等整体治疗作用。同时,通过一系列实验室研究阐释了其整体治疗的机制。代谢综合征膏浊理论被纳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行业标准)。其整体治疗方法,在行业内推广应用。专家评论:膏浊理论和实践,“解决了现代医学代谢综合征整体治疗的难题,在临床上取得重要突破。……已达到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国内领先水平。”
实事求是,解决难题——对糖尿病的研究
单纯中药降糖,疗效不佳,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医界的一个难题。很多临床医生认为中药不能独立降糖,只能辅助降糖。面对这个难题,仝小林教授也曾苦苦思索了很多年。他细心观察,潜心研究,发现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误区,是导致中药降糖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中医界把糖尿病简单等同于消渴病,用消渴理论,指导糖尿病的治疗。仝教授说,实际上,现代人看到的糖尿病与古人看到的消渴病是不同的。古代的检测手段局限,仅能以临床症状作为诊断依据,只有当病人出现“三多一少”时才会被诊断为消渴,而此时,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实际上已进入糖尿病中晚期,故以虚实夹杂证或虚证为主。而现代糖尿病的诊断则是以血糖检测为依据,绝大多数病人,在没有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就已被诊断出来,使糖尿病的发现大大提前了。而这些早期的糖尿病,病机以郁、热为主,所以多见实证。完全照搬消渴理论治疗现代糖尿病,自然是无法获得较好的降糖疗效。
仝小林说,古人看到的消渴实际上只是糖尿病这个疾病的一个阶段,而现代临床新发现的大多数糖尿病,是消渴之前,应当归属“脾瘅”阶段。脾瘅理论源自《素问.奇病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导致中满内热,形成脾瘅,最后才发展为消渴。仝小林以《内经》理论为基础,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糖尿病人群进行了客观实际的调查,证实了肥胖Ⅱ型糖尿病是现代Ⅱ型糖尿病的主体人群,其核心病机为中满内热。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肥胖Ⅱ型糖尿病的系列治法方药,并通过两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系列实验室研究,证实了他所提出的肥胖Ⅱ型糖尿病治疗方法的科学性。经仝教授诊治的糖尿病患者已逾数万。有许多患者经中药治疗后,血糖长期稳定,已用西药者,甚至可以逐渐撤减西药。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反复证明了一个事实——单纯中药完全可以降糖。正是这种知难而上的精神和尊重临床客观事实的态度,使仝小林在中医代谢病领域取得了成绩。
大胆质疑,寻求突破——对经方合理用量的研究
仝小林教授认为,方药的用量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他对于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研究能够取得肯定的疗效,不仅有正确的理论辨治体系作指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方药的剂量。由于历史传承等原因,近现代医家多认为《伤寒论》方药“一两=3克”,但这一定论,明显限制了医生对不同个体药物用量的发挥。1983年,还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研究生的仝小林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看到柯雪帆教授发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一文。文中提到了东汉时的一两约等于现今的15.625克,与教科书认定的“1两等于3克”的定论相差5倍之多。这一观点令仝小林吃惊不小:剂量差5倍之多,怎能用伤寒方获效?这也让他认真反思,为什么自己行医实践中尝试使用经方,却很少见效。跟随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读博士期间,一次次大胆尝试用仲景经方本源剂量治疗出血热危重症,让仝小林体验了到了突破药典用量力挽狂澜的经方威力。有了首次成功的实践,仝小林便开始对《伤寒论》剂量进行详实考证,并实践以重剂救治顽固性心衰、糖尿病重度胃瘫、重症周围神经痛SARS等危急重症。经过20多年临床实践,仝小林大致摸清了仲景方常用药的剂量范围,并形成了自己对重剂应用的用量策略——“急病大其治,慢病小其治;慢病发作期大其治,慢病缓解期小其治。”现在,他正在主持的“973”项目,致力于探索“以药为本体的剂量阈”和“以人为本体的随证施量策略”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将为方药的合理用量提供科学的证据。
仝小林说,临床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困难,面对困难,只能选择迎难而上,而不能胆怯退缩。这是医道的要求:要求医生具有认知生命和疾病的智慧;是医德的要求:要求医生尊重生命,勇挑重担;同时也是医术的要求:要求医生掌握解决医学难题的技术和手段。“在医学界,有许许多多老前辈在努力攻克着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他们的治学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在结束采访时,仝小林教授如是说。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0
2024-04-18
2024-03-18
2024-02-19
2024-01-06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