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6-23 22:35:53 热度:1844
●吴中云
据《史记》等记载,西汉年间,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东南)有一位女医生,因医术精湛而享誉四方,她就是义姁。这位女医生多才多技,既擅方药,又擅针灸。她为病人施治时,常常是汤药与针灸并用,每每收到奇效。义姁的医名传入了皇宫,王太后(汉武帝刘彻之母)闻知,将义姁召入宫中,封为侍医。义姁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二世纪,比扁鹊大约晚300年,而比华佗早约300多年。义姁是我国见诸于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医生。
在广东,有一位被人们世世代代传诵的鲍仙姑。这位“仙姑”就是晋代著名女医家鲍姑,她是南海太守鲍靓之女,著名医家葛洪的妻子。鲍姑的父亲鲍靓除了为官之外,对道术和医学也很有造诣。鲍姑从小深受父亲影响,接触并从事了炼丹和医疗活动,日积月累,掌握了高超的医术。后来,青年葛洪来到南海,师从鲍靓学习道术和医术。鲍靓对葛洪深为器重,就将女儿鲍姑许配给了葛洪。葛洪和鲍姑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在医学上都颇有建树。葛洪因撰著了《肘后备急方》等著名医籍而名垂中医史册,鲍姑则以自己的医术造福于当地百姓。鲍姑擅长灸法,尤以擅长治疣而远近驰名。她总结了前人治疣的经验,采用越秀山下遍地野生的红脚艾,进行灸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史书称鲍姑用红脚艾治疗赘疣“效如桴鼓”,以此来形容鲍姑治疣之术的精妙。
清代女医家顾德华,字鬘云,江苏吴县人,生活于道光、咸丰年间。幼年的顾德华体弱多病。16岁那年,她患了一场大病。病愈后的顾德华潜心研读医书,立志献身医学,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成为吴中名医,以女科见长。当时的许多士大夫都仰慕她的医名,竞相聘请她为家人诊治。她著有《花韵楼医案》五卷。1926年,近现代名医裘吉生先生编纂《珍本医书集成》时,将顾德华的《花韵楼医案》收入其中,称誉该医案“论治透彻,立方平善,洵是经验之作”,对顾德华的医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女医杂言》一书的作者——明代女医家谈允贤,也有一段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谈允贤(1461~1556年),明代无锡人。她的曾祖父学过医,祖父谈复继承家学成为医生,祖母茹氏也精通医术。但谈允贤的父亲谈纲和伯父谈经都当了官吏,使得祖父的医术竟找不到合适的传人了。后来,祖父发现谈允贤是个聪慧的女孩,就决定让她弃女红,习医学。这时还不到10岁的谈允贤,开始“昼夜不辍”地攻读医学典籍。谈允贤主要是跟随自己的祖母茹氏学习医书。
慈祥的祖母循循善诱地为谈允贤讲解医书大义。开始,年龄尚幼的谈允贤还不明白祖父祖母让她学医的美意。后来,她逐渐领悟了医学的奥秘,对医学也有了兴趣。在她从学习书本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祖母茹氏都起了关键的作用。谈允贤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女医家。但由于当时女子受到的禁锢,她不可能像男子那样外出拜师学医,而只能在家庭中接受医学教育。
谈允贤和祖母的感情是很深的。祖母去世后,谈允贤悲痛万分,竟大病了七个月。由于她久病不起,母亲都已经悄悄地在准备后事了。在昏迷中,谈允贤梦见了祖母。祖母对她说:“汝病不死,方在某书几卷中。依法治之,不日可愈。汝寿七十有三,行当大吾术,以济人宜母。”谈允贤惊醒了,勉强起身检方调治,竟真的治好了自己的病。
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不愿让男医生诊视,就纷纷来找她医治。而谈允贤的医术相当精湛,每每获得奇效。谈允贤50岁时,根据祖母传授的医理和自己的临证所得,写成了《女医杂言》一书。《女医杂言》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因而又是我国古代很少见的专科医案书。《女医杂言》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医案,因而,每一医案的诊治过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记录了一些成功案例,很值得后世医家参考。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