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靶向治疗突破黑色素瘤治疗瓶颈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2-11-08 15:58:56 热度:873

□ 本报记者  吴若琪

  近日,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协办的“2012年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是国内黑色素瘤领域的首次国际会议,邀请了多个国家在黑色素瘤诊治领域享誉盛名的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交流。
  此次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指出,黑色素瘤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约为3%~5%。随着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人群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医生会接触到黑色素瘤患者。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该病的认识与了解仍比较欠缺,治疗存在不规范现象,诊治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此次国际研讨会,希望能够让国内肿瘤界了解黑色素瘤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黑色素瘤诊疗的规范化,提高诊治水平,造福我国的黑色素瘤患者。
  肿瘤进展期靶向治疗获得突破
  长期以来,进展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无法攻克的堡垒。郭军指出,恶性黑色素瘤全球每年有10余万例新诊断病例。虽然早期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但极易出现复发与转移,一旦出现远处转移,则进展迅速,传统的化疗或放疗几乎无能为力,预后极差。
  近几年来,黑色素瘤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突飞猛进,尤其是2011年以来,美国FDA相继批准了两种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新药,而且还有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其他新的治疗方法与治疗药物,其有效率与生存时间都较前显著改善,使得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目前,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原则已经发生了改变,在许多病例中,化疗的地位已经下降,BRAF抑制剂已经成为黑色素瘤靶向治疗的基石。
  在此次大会上,国内外专家们最关注的主题就是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突破与进展,如黑色素瘤的个体化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郭军介绍说,这方面议题包括BRAF以及C-Kit作为靶点的个体化靶向治疗以及联合靶向治疗,还有PD-1抗体与CTLA-4单抗为主的黑色素瘤免疫治疗,这些研究既是黑色素瘤治疗的突破,也是肿瘤内科治疗发展的突破。同时,目前黑色素瘤新的治疗发展趋势,如最新靶向药物MEK抑制剂的治疗进展,以及靶向药物间的联合、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也在此次大会上得到交流探讨。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不少进展,尤其是一些基因突变的患者,个体化靶向治疗可能会获得过去难以想像的疗效。但是郭军也提出,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有待解决。如个体化靶向治疗后,最初非常有效最后却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问题;还有那些无基因突变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一些特殊部位的黑色素瘤转移如何治疗等,依然是黑色素瘤诊疗中的突出难题。因此,临床仍然需要有进一步的新药研究以及新的治疗模式的出现。如采用靶向药物联合,或者靶向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等等,这些方法是否能够克服耐药,提高疗效,延缓患者总生存率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的Keith Flaherty教授是首个开展关于BRAF抑制剂应用于BRAF突变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临床研究的专家,他在阐述分子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的问题时指出,靶向治疗很可能具有较强的初始抗肿瘤效应,但我们还不确定如何能持续发挥该效应;而免疫治疗的研究一直在探索如何重建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更可靠地识别和破坏肿瘤。基于这些方法不同的临床有效性,有学者提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以互补,各取所长。研究发现,阻断BRAF使黑色素瘤更易被免疫系统识别,这或许可以在应用BRAF抑制剂的同时,利用其刺激免疫系统发挥免疫治疗方法的优势效应。
  治疗与科研着眼于中国人特点
  郭军指出,我国黑色素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基础研究开展不够,对发病机制认识不够,临床诊疗欠规范,包括病理诊断信息单一、辅助治疗不规范以及晚期患者治疗混乱等,都需要我国的肿瘤医生推动与改进。
  但是,在黑色素瘤的研究与治疗方面,我们国内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郭军介绍说,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我们对C-Kit突变黑色素瘤的个体化靶向治疗的研究,是国际上同类研究的最大一宗,该项研究明确了个体化靶向治疗的价值与意义。另外,国内多家中心合作,还开展了达卡巴嗪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有望为晚期无突变黑色素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亚洲黑色素瘤最常见的亚型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欧美国家这两种亚型就较少见。因而,国内学者可针对这两种亚型进行深入研究。如已经有国内学者报道,这两类亚型的黑色素瘤中C-Kit基因变异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约19%;而高加索人表浅扩散型黑色素瘤C-Kit变异率只有1.5%。对于黏膜黑色素瘤就有更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了。
  郭军最后指出,国内黑色素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应该着眼于中国人的特点——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研究模式,又要结合中国患者自身的特点,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找到适合我国黑色素瘤领域的发展道路。同时,还应注重临床研究的多中心协作,如近年开展的达卡巴嗪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正是由于多中心协作,几乎所有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医院都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才完成了国内肿瘤界自主开展的、少有的、双盲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并最终获得2012年CSCO杰出成就奖。
  相关链接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组织修订的2011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已与今年年初颁布。该指南综合了国内外黑色素瘤治疗的最新进展,在流行病学、病理、辅助治疗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更新,尤其是充分纳入了近期发表的中国原创研究的高质量循证证据。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