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2-07-20 11:16:46 热度:1058
在中国,眼保健操最初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北京市是全国第一个推行眼保健操的城市,它的诞生缘于一次健康普查。
1961年,北京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的中小学生中做了一次视力普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高,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0%,初中生为20%,高中生为30%。这一组调查数字,使当时许多人意识到,保护中小学生视力势在必行,于是便开始力求寻找一个能让学生保护视力的良策。
北京市教育局的严亦柔与市防疫站(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凤翥和陈永馥设想在中小学推广一种能保健眼睛的按摩操。经多方查询,打听到北京医学院(现名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组刘世铭主任自创一套眼保健操,于是登门拜访。
刘世铭对中医按摩有很深造诣,他自身有眼疾,在平时的摸索中,创建了一套眼保健操治疗自己的眼疾,取得了一定疗效。这套眼保健操共8节,不但有文字说明,还配有穴位图。在刘世铭的指导下,她们3人很快便熟练掌握了穴位和手法。
为了验证其可行性,1963年,她们决定首先在北京第28中学试点。同年,北京市景山学校、北门仓小学等学校开始试做这套眼保健操。于是,第一套8节的眼睛保健操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中逐渐扩大试点。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章文松专门在《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半版社论,题为《爱护眼睛》,市委书记邓拓还为此专门在市委召开会议,要求做好中小学生的近视眼预防工作,同时要求,在市、区教育局分别成立“保护视力办公室”。《北京日报》还专门组织各方面人士,针对眼保健操的普及推广工作召开座谈会,整个北京市便真正开始全面推广中小学生眼保健操了。
文革后,陈永馥、于凤翥、严亦柔3人决定去寻找理论的支持。请来了当时在京城最负盛名的两位中医按摩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骨按科的李玉田主任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按摩科的卢英华主任。两位专家肯定了这套眼保健操的保健作用,并对按摩手法做了一些纠正和强调。
为了更便于学习和推广,在两位专家的指点下,她们将原先的8节眼保健操简化为5节,并做了部分改动。于是,第二套眼保健操就这样诞生了,这5节操从1972年起推行,后又改为4节。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推出。2008年5月至7月,北京市疾控中心对3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新版眼保健操的试用追踪和效果评估。通过新、老眼保健操操作前后,学生的视力、脑力工作能力指数、眼血流速度等指标变化的比较,评估认为新版眼保健操对改善学生视力、缓解眼部疲劳效果明显,各项指标优于老版的眼保健操。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