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9-03-05 10:22:10 热度:1496

本报记者 李红梅 林丽鹂 范昊天 辛 阳

  核心阅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代表委员认为,要根据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变化,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代表委员认为,要根据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变化,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需求变化,健康中国战略体现新的健康理念
  跑步健身成为时尚,90后开始养生……这些现象反映了人们健康需求的新变化。
  “以前农业社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是体力劳动。现在很多人都在办公室里坐一天,体力活动少了,生活方式改变了。”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代表说,加上老龄化程度加深,疾病谱转换,导致慢性病增多。人们意识到,健康风险因素广泛存在于生活各方面,生了病才去治病,不如在不生病的时候就防病。
  毛宗福代表认为,健康中国战略正体现了这种新的健康理念,超越了传统的疾病防治范畴,强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将健康作为制定实施各项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力求将各种健康危害因素降到最低。
  作为眼科医生,希玛眼科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林顺潮代表对人们“不得病”“治未病”的新需求有很深的感受。“以近视为例,我国农村近视率较低,而城市近视率高,这与人们的用眼习惯有关。很多人意识到,平时预防胜于治疗,并开始改变习惯。”
  “三医”联动, 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顺应人们新的健康需求,必须进行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毛宗福代表说,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分级诊疗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制度,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解决看病就医问题。
  目前,各地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在公立医院取消以药养医。辽宁省抚顺市副市长臧红委员介绍,抚顺市在城市组建9个医联体,以县医院为龙头组建7个县域医共体。两年多来,形成“两下三升”新格局,即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下沉,基层医疗服务量提升、基层医疗质量提升、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提升。
  “但是‘三医’联动尚未形成合力,大多数居民仍然选择到上级医院就诊,医联体建设联体不联心,医护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这些因素影响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进度,也使得大多数的医联体还属于松散型。”臧红委员说。
  去年,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毛宗福代表说,各地仍在进行配套改革,一方面需要完善药品零差率后续补偿措施;另一方面需要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加快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管是医联体建设还是取消药品加成改革,‘三医’必须联动改革,就像三个齿轮必须咬合,才能一起转起来。”
  林顺潮代表认为,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借鉴香港“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有经济能力的居民自己掏腰包或购买商业保险,根据需要选择指定的医生和医院,同时政府对低收费的公立医院进行补贴。”林顺潮代表说,“将选择权交给患者,一是让患者有更多选择,有助患者分流;二是减轻公立医疗体系负担;三是有助于释放公立医院资源,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扶持民营医院发展;还有一点是引入良性竞争,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夯实基础,建设防治结合的基层医疗体系
  “医学本身的初衷就是以健康为中心,医生的工作往往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毛宗福代表说,这些“安慰”“帮助”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基层医疗机构,部分需要治疗的才应该去大医院。减少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健康风险,让人们少得病、不生病,要靠防治结合的基层医疗机构。
  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还在学大医院收患者、治患者、做手术,防治结合服务做得较少。
  毛宗福代表分析,全科人才缺乏、能力不足是首要原因。目前全国注册执业的全科医生不到30万人,让他们留在基层医疗机构,还需要完善的激励机制。其次是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存在误解,认为能治病才能保住健康,实际上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功能和大医院是不同的,病前预防、病后康复在基层医疗机构。最后,还有体制机制障碍,基层医疗机构在防治结合方面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和大医院一样,基层医疗机构维持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医保,靠治病来得到收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防治结合服务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应该和医保资金打通考核,只有整合“防病”与“治病”的经费,才能让基层医疗机构有动力做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如今,老年慢性病、孕产妇、儿童就医人群等日益增多,给大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致公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章晓联委员表示,大医院处于就医“塔尖”,应该专注于服务疑难危重患者,而现实中80%的患者都涌到大医院,基层医疗资源往往被闲置。
  章晓联委员认为,发挥基层作用,做实做细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是关键。家庭医生提供防治结合服务,可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章晓联委员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方面认识、理解家庭医生,健全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平台的预约门诊、健康咨询、分诊、转诊及团队考核等功能,着力打造远程医疗平台。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