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7-07-11 23:07:17 热度:648
本报记者 蒋云龙
李光玉,今年76岁。几年前老伴去世的时候,她怕自己触景伤情,搬出了已住了两年多的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自己租房住,还没到1年,李奶奶就想回福利院了。“一个人住,孤零零的,还丢三落四,太不习惯。想了想,还是觉得福利院好。”李光玉说,“当时,租房合同还没到期。但我宁可让租金打水漂,也要回福利院住。”
这一住,又是7年。在福利院,李光玉每天凌晨4点左右起床。洗漱、收拾之后,她就到院子里溜达、锻炼。吃过早饭,她往往要到图书馆看书,一坐就是一天。
大院里绿树成荫、图书馆书籍琳琅……能有这样的环境,多亏福利院建成了国家级示范养老院项目。福利院下属的福康医院,条件也大为改善,床位达到了200张,还和不少三甲医院联合建立了绿色转诊通道,每周都会有大医院的专家来坐诊、查房或者培训。
“近些年,老人们对服务品质的要求有所提高。”福利院院长杨胜普说,“老人们的退休工资年年都涨,基本不愁吃穿,就会有人文方面的更高需求。我们在改善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在升级软环境和服务理念。”
李光玉不只爱看书,还爱动笔,不少稿件,都见诸福利院的内部报纸,“去年,我还参与了一本老年人诗集的编写和出版呢。”
李奶奶女儿在国外,有时差,以前都要在固定的时间打电话沟通。“福利院有个手机学习小组,社工教我学会了微信。现在,我能给女儿留言、打视频电话,方便多了。”
此外,书画、歌舞、手工等兴趣小组,也让不少老人乐在其中。通过向专业社工机构购买服务,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探索开展了多项品牌社工项目。全院注册志愿者有600多人,每年开展义工服务超过1000人次。
“现在,我们院里已经有700多名老人了。不少人还在排队申请。”杨胜普说,“我们不打算盲目扩张规模,而是会选一些社区进行试点,通过提供培训或者输出团队的方式,把我们关于养老的服务推广出去。”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3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