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养蚊子也能防寨卡病毒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6-03-23 10:46:38 热度:588

中山大学团队通过培育投放“绝育”雄蚊控制蚊媒病

本报记者 贺林平

  近日,“促进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在结合昆虫不育技术与传统控制方法监控登革热病毒媒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基础设施共享”国家顾问会议在中山大学举办。会上,中山大学教授奚志勇团队的“沃尔巴克技术控制蚊媒”技术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最近50年,全球每年登革热病例增加30倍。广州是登革热发病率较高的城市,最近寨卡病毒又在南美暴发流行,这些疾病都是由蚊子传播的。奚志勇团队的技术可以通过养蚊子的方式更好地控制蚊媒病。
  用实验室培育的带菌“绝育”雄蚊控制蚊子数量,防止疾病传播
  “用养蚊子防控蚊媒病,就是用携带特定的共生菌的雄蚊子去与野外的雌蚊交配,交配后产下的卵是不会孵化的,自然而然就控制了下一代蚊子的数量。”奚志勇说。研究发现,导致雄蚊子“不育”的共生菌是沃尔巴克氏体。由于寨卡、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既无特效药物、也无有效疫苗,这一发现给了人们全新的灭蚊思路。
  如何用人工方式大量生产携带这种共生菌的雄蚊子,成了难题。
  2005年,奚志勇首创显微胚胎注射技术,成功通过人工方式得到带菌的“绝育蚊子”,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实际应用“以蚊治蚊”成为可能。
  2015年,奚志勇带领团队开始了野外自然条件下的试验。“广州是登革热发病率较高的城市,可传播病毒的蚊子比例较多。”奚志勇解释。
  去年3月12日,奚志勇团队在广州沙仔岛投放了首批约50万只在实验室培育出来的雄蚊。在岛上实验,主要是考虑到岛上蚊子迁徙的情况不高,有助于科学实验。“自然界刚生长出来的蚊子雌雄比率是1∶1,交配是随机的。如何保证外面的雌蚊子尽可能与我们培育出来的雄蚊子交配,而不是与野外的雄蚊子交配,技术上很困难。”奚志勇说。经过一系列计算,团队得出结论:投放到野外的“绝育”雄蚊与野生雄蚊的数量比要达到5∶1,才能保证其优先交配权。
  投放初期的效果不错,安放在岛上的100多个监测器检测到了蚊子种群数量可喜的变化。但5月底的两场大雨使得野外蚊子数量暴涨。为了生产出足够多的“绝育”雄蚊,去年7月,他们新建了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蚊子工厂”。按现有技术,每个车间每周能够生产500万只雄蚊。
  截至目前,团队总共在持续释放区释放了大概650万只“绝育”雄蚊,幼虫压制效果接近100%,成虫也达97%。去年11月底后,现场监测到基本没有蚊子。
  只抑制特定传病蚊种,“以蚊治蚊”比杀虫剂更具生态优势
  担心也随之而来:“蚊口”的大量减少,会不会破坏食物链,影响生态平衡?“我们早期做过风险评估,国外也有独立权威机构做过,结果都是风险可以忽略不计。”奚志勇表示。
  研究显示,以蚊子为食的动物很多,但没有一种是完全以蚊子为主食的。更关键的是,他们培育投放的雄蚊属白纹伊蚊,因此抑制的仅仅是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的白纹伊蚊。不会跟雌伊蚊以外的其他蚊种交配。“在我们研究的现场,白纹伊蚊仅占整个蚊子种群的20%,广州大概也是这个比例,占当地绝大多数的是库蚊,不会影响生态平衡。”奚志勇说。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发表声明,可利用基因改造和携带细菌的蚊子来协助降低蚊子种群。与一直以来被大量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相比,“以蚊治蚊”的生态优势其实更突出。实践证明,后者在杀灭蚊虫时,也连带杀灭了很多益虫。日前,奚志勇作为中国唯一的专家代表,前往巴西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寨卡疫情防控专家会议。他透露,有望在巴西建立生产“绝育蚊子”的蚊子工厂,以抗寨卡。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