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企业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企业风采
隽永三百年 不变的京味儿 药味儿 人情味儿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5-03-21 15:09:00 热度:1103

——走进北京前门大栅栏同仁堂老药铺

□ 本报记者 徐亚静

图为每年二月初二同仁堂老药铺举行的净(敬)匾仪式。

图为净(敬)匾仪式上同仁堂药店员工诵读晨训训词。

图为同仁堂药店员工在热情售药。

图为李德亮在药店一层健康讲堂授课。

    老北京有句俗话:“西皮京韵二锅头,同仁堂外前门楼”,说的就是地处北京前门大栅栏的同仁堂药店在北京城和百姓心目中的特殊地位。驰名中外的同仁堂品牌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于1702年迁至前门外大栅栏,建立了现在的同仁堂老药铺。北京同仁堂集团在全国有300多家门店,惟有大栅栏的这一家被称作同仁堂老药铺,足见它的超然地位。
    记者穿过老药铺东西营业楼中间夹道里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走廊,走进同仁堂老药铺,竟恍若走进了一座穿越300多年时光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博物馆。古朴庄严的三层楼门面,一层各色成药,二层参茸饮片,三层保健产品,处处精致却又带着厚重的历史质感。店员热情周到却不过分贴近,分寸拿捏恰到好处。醇厚的京腔、淡雅的药香、浓浓的人情味,似乎传承百年从未改变。
    深入骨髓的同仁堂“范儿”
    同仁堂老药铺4600平方米的店面,经营万余个品种,36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3亿元,这些数字无不显示了它的与众不同。但同仁堂老药铺最与众不同的,却是那种无所不在的同仁堂“范儿”。1995年进入同仁堂老药铺工作的李德亮身上就有这种“范儿”。
    在药店问病服务岗位工作的李德亮持有中医师、中药师资格证,曾在2014年的“第三届全国医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中药师组第一名。医药全能的他从来不觉得给顾客做咨询是大材小用,反而乐在其中。无论什么病情,他总是能准确分析,耐心解惑,恰当荐药。李德亮还是药店公益健康大讲堂的明星讲师,“粉丝”众多。虽然讲的是药,但他经常给大家重点讲如何“治未病”、少吃药,这是典型的同仁堂思维——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传承300年,历史、品牌、文化不走样,还能发扬光大,让同仁堂理念深入每个员工的骨髓,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问同仁堂老药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就不得不说一说老药铺的当家人——药店党总支书记、经理贾文生。1981年到同仁堂老药铺工作的贾文生总说自己和过去的学徒工一样,是跟着老师傅学出来的。而当他2011年上任经理后,面临的却是如何传承同仁堂文化理念的难题。这时候老药铺正面临未来两年有多一半的老员工即将退休,大量80、90后新员工陆续补充进来的局面。“对这些新生代,让他们产生对品牌的敬畏、对岗位的珍惜,如何通过新颖的形式替代过去的说教式教育,达到让同仁堂文化切实深入人心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贾文生带领干部职工们进行了一次文化探索。在同仁堂集团“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战略定位指引下,结合京城老字号过去的习俗,以及药店于1996年农历二月二在原址重张开业的历史,同仁堂老药铺“二月二龙抬头”净(敬)匾仪式最终应运而生。
    “志公雅之意,同仁初始创;怀仁德之心,承道自岐黄。供御药事君,岌岌而小心;献百草为民,兢兢为济世。两个必不敢,良方并良药;存心有天知,仁术共仁心。传承三百载,堂韵何悠悠……”自2011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同仁堂老药铺的员工都会齐声诵读这特别的晨训训词,举行净(敬)匾仪式。净(敬)匾仪式由集团领导及德高望重的老职工指导上一年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员工擦拭悬挂在老药铺一层店堂中央的同仁堂金字匾额和“灵兰秘授”、“琼藻新栽”两块配匾。
    现在,净(敬)匾仪式不仅是同仁堂老药铺的重要活动,也是附近居民和游客争相观看的品牌文化活动。贾文生说,匾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商业语言和文化符号,净匾也为敬匾,富有仪式感的净匾提升了同仁堂老药铺员工的使命感,让青年员工懂得同仁堂金字招牌包含着300多年来数代人的心血。净匾并非简单的擦拭除尘,而是要让每个同仁堂员工怀有敬畏之心,承担起传承、发扬同仁堂文化与理念的重任。让先进青年员工净匾,对青年员工是个激励,也在全店创造了奋发向上、承担同仁堂使命的积极氛围。
    再有几天就又是“龙抬头”的日子了,今年的净匾人是李德亮和曹建荣、邢立婧。他们3个人都是老药铺青年职工中的佼佼者,但是作为净匾人,他们激动的同时却都很紧张:“同仁堂340多年的历史俯视着我们,不敢松懈。”
    “吃亏”的生意最长久
    说起“电商”,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现在流行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殊不知,早在上世纪初,同仁堂老药铺就做起了“电商”,只不过这个电,指的是电话和电报,说的是老药铺的代客邮寄业务。据药店老经理贾荫生的口述回忆,药店于清末1900年安装电话后,便有全国各地顾客通过电话咨询购药。那个年代,顾客通过电报或是电话下单,同仁堂老药铺通过邮寄发货,解决了许多顾客迫切的用药需求。而现在,出于对同仁堂老药铺的信任,许多外地顾客即使家门口就有中药店,仍然希望能吃上大栅栏同仁堂的药,老药铺也一直坚持这项服务。这项业务开展至今,已经为千千万万居住地附近没有同仁堂药店却又希望能吃上同仁堂药品的顾客提供了方便,用现在的统计方式,不知道这项业务要为老药铺收获多少“点赞”,多少“皇冠”。
    除了代煎汤药、代客邮寄等,同仁堂老药铺多年坚持的特色服务还有代客加工中成药。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的中成药并不能满足今天越来越丰富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而个性用药的中药汤剂需要熬煮,费工费时不说,如果是一位海外顾客,大包大包的饮片光过海关就是个麻烦事。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同仁堂老药铺长期保留代客加工中成药的服务项目。
    同仁堂老药铺代客加工业务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水丸的制作。制作水丸需要一个特殊的工具——竹匾。这个看似简单的竹匾是纯手工制品,编织的工艺、手法都十分讲究,算得上是一门绝活。同仁堂老药铺的竹匾全部出自一位家住北京海淀区温泉的老人之手。老人年轻的时候从上一辈人手中学来织匾的手艺,据说那时候北京城里有水丸加工业务的药店还很多,所用的竹匾十之八九出自老人的双手。
    后来,因为水丸加工业务操作难度大、工序繁琐,特别是利润较低,绝大多数药店都放弃了这项服务,惟有秉承“以义为上”理念的同仁堂老药铺还坚持代客加工水丸的业务,同仁堂老药铺也就成了“竹匾老人”惟一的“大客户”。老人曾说过,他并不缺钱,不想再做匾了,就是冲着与同仁堂几十年的交情,坚持着编下去。现在老人已经过世了,但他将织匾手艺交给了女儿,希望同仁堂老药铺的水丸加工能一直延续下去,方便需要的人。
    目前药店加工部有20多个人,每人每天平均要承担6单的加工任务。纯手工制作。而代客加工的收费,差不多是1000克收100多块钱。“这点收费,比起人工成本、物料成本、场地成本,肯定是得不偿失。在整个中国,现在也没有几家药店有这样的业务。但顾客有需要,就是赔钱,同仁堂也得坚持下去。”同仁堂药店员工如是说。
    “以义为上,义利共生”是同仁堂的经营哲学,其深刻的内涵就是不取无义之利,尤其是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义为上、为先,先义后利,以义取利。同仁堂秉承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讲求社会大义,最终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市场。
    不遗余力保持老味道
    2008年8月1日上午,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安妮·罗格为首的北京奥运宾客团一行来到大栅栏同仁堂老药铺。当客人们参观到最具中医药特色的中药调配和医馆诊病场景时,他们纷纷兴味盎然地拿出相机拍照,还亲身体验了中医脉诊。参观后,罗格夫人在给老药铺的留言中写道:“同仁堂老药铺济世救人,我对这次参观非常感兴趣!”
    同仁堂老药铺早已成了北京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上最突出的描述就是老药铺的老味道——京味儿、药味儿、人情味儿。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在这里体味亲切自在的京腔京韵,以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之心炮制的淡雅药香;但最让人们流连不去的,是同仁堂老药铺的人情味儿。“以人品好突出药品好”,多年来,老药铺就是靠情字牢牢拴住了顾客的心。
    排草是一味很冷门的药材,平时用的少之又少,很少有药铺会备货。一天,一位老大爷走进大栅栏同仁堂,着急地对一位店员高师傅说,家中亲人重病,好不容易求得一剂良方,可这方中的排草,却是跑遍整个北京城都没寻到。高师傅一听也是眉头紧锁,因为排草用量极小,店里没有备货不说,且供货商为了保证不压货,只卖批量不卖零头。而大爷只要一点点排草,若是单为他一个人进一批,剩下的排草就要全砸在手里。怎么办?高师傅立刻请示了领导,领导拍板,高师傅联系供应商,为解老大爷燃眉之急,整批购进一批排草!当药包交到大爷的手上时,大爷老泪纵横,激动地说:“还是同仁堂的师傅好!还是同仁堂好!”
    同仁堂老药铺还干过不少这样“不会算账”的事,其中有一件“打着飞的去送药”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原来,一位老顾客每年都要到大栅栏同仁堂老店购买贵细药材,有一年他工作繁忙实在无法抽身,可是药材又有急用,于是电话询问同仁堂老药铺能否将所购贵细药材第二日送到山西太原。考虑到顾客确有急用,老药铺参茸部的负责人迅速部署,按顾客的要求包装好药材,于第二日早上7点乘头班飞机到达太原,将药材交到了顾客的手上……
    在同仁堂老药铺,代客加工、代客邮寄、代客煎汤、夜间售药等传统服务,从未间断,甚至对外开放卫生间,提供免费饮用水这些小事同仁堂也当仁不让。近几年,同仁堂老药铺又相继增加了顾客缺货登记、提供阅览药品《说明书册》、参茸对外加工窗口、调剂即时小加工等“赔本赚吆喝”的服务项目。
    以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己任
    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确定了同仁堂“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企业定位。贾文生说,文化载体和经济实体二者并不矛盾,反而是同仁堂老药铺的“核心竞争力”。同仁堂老药铺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优势就在于传承,文化没断过,技艺没断过,品德更是没断过。
    2009年4月17日,老药铺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一位年近80岁的老奶奶说:“我是药店‘健康课堂’的一名忠实听众,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跟您请个假,下周二的讲座我有事不能参加了。我从小就喜欢中医,也喜欢同仁堂,这次特别为咱们同仁堂340周年店庆画了一幅画,不知5月份送去晚不晚?”最终,在5月12日药店的健康讲座开课前,这位王奶奶把精心绘制的牡丹图和贺信交到了同仁堂老药店工作人员的手中。
    让王奶奶念念不忘的公益健康课堂,同仁堂老药铺一般每个月进行两次,设在药铺的一层文化展室内,有的时候还深入社区。健康讲堂不为赚钱,就是为了传播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
    自古以来,药店都有“名医坐堂”的传统,但这一传统曾经在上个世纪一度被停止了。“医药不分家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名医还要名药,才能发挥疗效,再好的药也必须在大师的手下才能对证,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于是,同仁堂开始恢复医药结合的传统。贾文生介绍,1996年前门大栅栏同仁堂再次开启了“坐堂行医”的专家门诊,前来求医问药的患者络绎不绝。在医馆,无论“腕”有多大,诊费有多高,专家们都开心、自觉地遵从着老药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位专家每天必须提供5个诊费60元的“爱心号”,让经济条件差一些的病人也能看上名专家。
    师带徒的传统在同仁堂老药铺从未中断,每年都会举行青年员工向老员工拜师的仪式,不仅要传承文化、传承技艺,还要传承人品。此外,同仁堂老药铺还确立了培育人才新机制,制定了“一年站稳柜台,三年独当一面,五年初成人才”的员工培养计划,和“周周有培训,月月有考核,年年有评比”的培训机制,还时常开展知识技能培训,进行技能“大练兵”、“大比武”。高标准的培训与要求使得同仁堂药店员工连续多年在国家和北京市举办的中药调剂员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
    作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发源、肇始之地,大栅栏同仁堂老药铺有着“同仁堂文化旗舰店”的特殊地位。现在,这艘旗舰正扬帆远航,开创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