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都叫“川贝”,止咳作用都一样吗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5-02-13 17:32:03 热度:875

□ 许保海

    川贝可食疗
    川贝母又叫川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川贝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和虚痨咳嗽。由于川贝味道不是很苦,可以作为食疗使用。
    【川贝蒸雪梨】 取雪梨一只,去心,装入川贝、冰糖,蒸熟后服用。可治疗热咳、慢性支气管炎。
    【川贝杏仁汁】 将川贝6克、杏仁3克加水同煮(忌用铁锅),先武火烧沸,放入冰糖,再用文火熬30分钟即成。可治疗小儿咳嗽、痰鸣。
    【川贝粥】 取粳米60克、冰糖适量,煮至水开,把川贝粉10克调入粥中,改文火稍煮至粥变稠即可。每日早晚温服,可治疗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咳嗽、气喘等症。
    川贝可入药
    由于川贝止咳效果好且药性平和,故被用来配伍在很多用于止咳的中成药中,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
    川贝类止咳药最为百姓生活中所常见。目前,国内含有川贝成分的止咳中成药不下30种,其中名称中有“川贝”二字的药也很多,较为常见的如“川贝止咳糖浆”“川贝枇杷糖浆”“牛黄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液”“治咳川贝枇杷露”“蜜炼川贝枇杷膏”等。
    咳嗽是一种常见病症,多于感冒时伴随出现,一般症状较轻,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咳嗽了就喝点川贝止咳糖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止咳经验。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咳嗽都适合用川贝类止咳药,即便是以“川贝”命名的中成药,它们的适应证也是有所区别的。
    只适合热证咳嗽
    想要做到合理使用止咳药,首先要了解咳嗽的分型。咳嗽有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火咳嗽、痰湿咳嗽、肺虚咳嗽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咳嗽用药选择是不同的。
    临床上止咳类中成药种类很多,使用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咳嗽应用不同的止咳药物。咳嗽的分型还是很有讲究的,针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不同的止咳药物,并非一味“川贝”就能全部解决。
    上面所提到的几种以“川贝”命名的止咳药大多用于“热证咳嗽”,包括风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火咳嗽。对于咳嗽类型,简单的辨别方法是看痰的颜色和稀稠:热证咳嗽共同的特点是咳出的痰稠色黄;而寒证咳嗽和虚证咳嗽则表现为痰稀色白。对于后者使用川贝类止咳药,咳嗽症状不但不会好转,甚至会雪上加霜,加重病情。
    中成药使用有区别
    上面所提到的几种以川贝命名的中成药,虽然功效有相似之处,但由于组方和用量的不同,止咳也有一定的区别,使用时要注意。
    “川贝止咳糖浆”、“治咳川贝枇杷露”和“川贝枇杷糖浆”,这3种药中配伍了一些清肺止咳和疏散风热的药,故适用于感冒引起的风热咳嗽。此类咳嗽的特点是,咳嗽痰稠、咽干疼痛、口渴,且伴有头痛、身热、怕风等一些风热感冒症状。对于风热咳嗽伴有轻微呼吸急促的患者,“川贝止咳糖浆”要更适用一些。
    “蛇胆川贝液”是川贝配伍蛇胆汁,“牛黄蛇胆川贝液”则是又多加了一味人工牛黄,它们的药性偏寒,适用于风热咳嗽日久,热痰壅肺化火导致的肺火咳嗽。此类咳嗽特点为,痰稠色黄,痰多或咳痰不爽,咳引胸痛、咽干,伴大便干燥等。
    “蜜炼川贝枇杷膏”中配伍了一些养阴润肺、燥湿化痰的中药,是专为外感风燥,素体内蕴痰饮导致的咳嗽而设。此药适用咳嗽的特点是,痰多、胸闷、咽喉痛痒、声音沙哑等。
    总之,服用止咳中成药时一定要辨明病证,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贻误病情。
    (作者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中药房)
    相关链接
    “松贝”的鉴别方法
    松贝是川贝母的一种。川贝母又叫川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目前,我们在市场或药店里最常见到的是“松贝”,因其价格昂贵,所以假药较多,公众购买时应注意识别。
    简单介绍一下“松贝”的鉴别方法:外观近球形,表面类白色,直径在3~9毫米之间。由两个鳞瓣合抱而成,大小悬殊。一瓣大,略呈马蹄形;一瓣小,被大瓣包裹,未包住部分成新月形,俗称“怀中抱月”。松贝以个小、均匀、完整、色白而有光泽者为佳。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