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创新中医治未病模式 演绎时代岐黄新乐章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4-12-25 19:02:35 热度:666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发展掠影

通讯员 刘倩 韦璐莹

    当代社会,面对医疗保健诸多难题的困扰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应时代的召唤重新焕发更璀璨的光辉。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保障中的作用,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这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构建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思索、开拓与创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团队,在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农博士提出的“防微杜渐,播撒阳光”的宗旨号召下,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新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未病实践,为建立和完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秉承继承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演绎了杏林岐黄新的乐章。
    古老的命题 时代的召唤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预防保健的智慧和优势集中体现在“治未病”的思想。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实践。在当代社会,面对医疗保健诸多难题的困扰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应时代的召唤重新焕发更璀璨的光辉。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保障中的作用,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这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构建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思索、开拓与创新。
    治未病是未来医学的前沿模式,按照国家卫计委王国强副主任关于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结合我区中医药发展的近期目标和大力推进我区中医治未病发展的要求,我院致力于创新中医治未病发展与服务的模式,加快建设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加强中医“治未病”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传播与推广,使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以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创新发展模式 共沐“治未病”和煦春风
    人才培养彰显团队实力
    人才是学科建设发展的第一要素,谁拥有了人才队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为了激活“第一要素”,在学科带头人谢胜教授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团队。目前科室工作人员25名 ,医学博士后2人,博士1人,硕士10余名,集中医学、中医内科、针灸推拿、中医妇科、中医肝病、壮瑶医药、中医护理等专业。人才资源有效整合,使诊治优势更加凸显,进一步增强广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发展创新立体模式
    在院内,以中医治未病学科建设为中心,结合中医专科建设发展“十五大”理念,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和协作,由谢胜副院长牵头,成立医院治未病专家协作组共108人。创新专科建设理念与发展思路,在诊疗模式上实践完善专科治未病的预防保健体系。开展治未病与专科理念相结合的探索,以脾胃病科为试点,开展脾胃病学科中医治未病发展模式,始终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技术与学术并举,采取“临床、教学、科研、保健四维度共建”的方式;着力打造治未病优势学科群,如妇科、儿科等,激活人才资源,依托学科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建设学科,进一步创新管理合作机制,催生中医“治未病”英才方阵。
    文化建设凸显中医魅力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治未病试点单位之一。治未病中心团队文化建设以“防微杜渐,播撒阳光”为宗旨,倡导“自然、文化、仁和、安泰”的治未病理念;以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应用为立足点,以文化助推技术创新,以文化寓足学科发展。在文化传播形式上,通过微信创立医患网络交流平台,“女子慧颜学堂”公众微信号传播中医文化,受到患者与同道的好评赞誉。
    技术特色融汇多领域智慧
    创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建立规范的中医技术干预方案和服务流程;重视“四象脾土六气调神”理念的实践,探索四时膏方、运气膏方的应用;时-空-社身心调护特色治疗与干预技术;五音疗法调六气神行合一,阴阳琴韵太极疗法干预功能性疾病并身心障碍;少数民族特色医疗护理技术应用等,融会多个领域的新知和智慧,综合应用中医药丰富的特色干预手段,为治未病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
    创新中医“4P”健康管理流程
    开创应用中医“4P”(预测、预防、个体化治疗和病人参与)健康管理模式,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流程。流程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更贴近患者对治未病服务的需求。
    传承经典创新学术思想
    重视“脾胃”在治未病中的作用,继承张仲景《伤寒论》及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基础上,创新性提出“四象脾土六气调神论”,发扬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唐农校长倡导的“阳主阴从扶阳论”养生学术思想,实践“脏腑辨病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经方联合中医外治疗法诊疗模式”用于复杂病机疾病的防治。
    科研创新关注前沿动向
    成立治未病研究实验室,承担“治未病”的学术研究任务,包括“治未病”理论的完善和创新,传统养生预防方法的挖掘、创新与疗效评价研究,体质基因前沿科学研究以及“治未病”产品的研发应用等研究。
    精诚合作助推发展引擎
    中医学数千年来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以“防微杜渐,播撒阳光”为宗旨,致力于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改善全区民众的健康水平。在广西中医药学会领导下,医院举办了2014年广西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学术研讨会。会议响应国家卫计委“全民健康素养促进”的号召和要求,创新会议形式,除邀请各级领导和知名中医养生专家、学者亲临会议,进行中医治未病文化、中医养生文化、中医特色疗法和学术研讨外,还吸纳了来自自治区各级妇联、南宁市教育系统等机构贤达人士,汇聚全社会各界力量与智慧,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新模式,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养生与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以更广的角度全方位助推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会议成立多个中医治未病文化团体,广泛团结群众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精英团体,开创了我国治未病实践工作组织管理创新的新局面。实现扎根群众,面向社会,为深入有效地开展中医治未病核心文化的互动交流,构建社会和谐,共谋健康事业发展,共筑人民大众的健康梦。
    在首届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学术研讨会上,广西中医药大学唐农校长做了《中医如何养生防病》的专题报告,借助《周易》对泰卦和否卦的形象说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揭示“阳主阴从”扶阳论的疾病防治思想,以渊博的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一场中医文化饕餮盛宴。而由广西知名青年古筝演奏家覃晓宁教授带来的《古筝赏析与音乐养生》现场演奏,则将阴阳五行的韵律演绎得丝丝入扣,如行云流水满润心田,寓音乐带来身心统一的养生之道。由谢胜教授在《基于“四象脾土六气调神论”的治未病实践》的专题讲座中,向与会代表诠释了其首创的“四象脾土六气调神”理论的内涵及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实践,尤其在四时膏方应用中,突出其因天之序、六气调神、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治未病中心团队分别作了《中医治未病“五行十态”临床实践》《妇人中医健康管理优生之探索》《中医治未病与儿童健康管理》《“以俞调枢”中医外治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药膳百家宴》《microRNA与中医“治未病” 》等专题报告,展现了中医治未病创新模式实践的文化活力,受到在场专家同道的高度赞誉。
    锐意进取 开创中医“治未病”新局面
    医院中医“治未病”带头人谢胜副院长提出坚持“一个中心”、把握“五个关键”、执行“五个加强” 、实现“五个效益”。全院以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为龙头,联合医院治未病专家协作团队,致力于快速、健康、持续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进一步推动中医“治未病”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
    一个中心即中医文化对健康灵魂的诠释即“和谐”。宇宙万物要想获得持续长久必须达到并维持“和谐”,因此开展治未病工作尤其要注重以“和”为中心。注重学习、应用及宣传中医“和”的文化精髓。所谓“和”即阴平阳秘;所谓“和”即天人合一;所谓“和”即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临证中,“和”也包括正邪的持恒、人体免疫力与致病因素的“和谐共处”;注重中西医的融合。临床实践中应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模式拓展临床思维、认识和治疗疾病,力求中医、西医两种学术的互动互用,和谐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实现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提高医患双方满意度,增强个人、学科及医院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注重多元经营项目的互根互用、和谐共存。协调与经营好“治未病”团队;注重专科间交流,加强人员、技术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一条高效互动的信息链,实现专科间和谐发展。
    五个关键即关键要有创新的专科建设理念与发展思路;关键要形成特色、优势的专科建设模式;关键要注重内涵建设,包括文化内涵及技术内涵;关键要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医专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信心;关键需切实执行落实到每个专科的具体实践中,深入群众,服务百姓健康。
    五个加强即加强中医文化宣传力度;加强中医经典文化的学习和应用;加强扩大中医文化服务范围;加强中医特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文化产品的研发;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新。
    五个效益即遵照国家卫计委王国强副部长提出的“六位一体”的指示精神,通过积极有效地推进治未病工作实现医患、社会与政府共同享有的科学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在杏林的漫漫征途中,中医人致力于掘传统之瑰宝,疗今人之顽疾,扬岐黄之妙法,传济世之圣术。秉承继承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开拓创新治未病发展模式,谱写杏林岐黄新的乐章!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