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10-30 10:24:42 热度:4370
记全军耳鼻喉科中心、海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李进让
特约记者 樊中文 通讯员 王 妤 张秋芳 本报记者 王天鹅
李进让主任带领科室医生集体查房。
李进让主任指导外国医生诊疗。
李进让主任为患者做手术。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在其《生活之道》中说:“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要如同用脑。”海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李进让教授把这句话转换成了自己的语言——“以病人为中心”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应该真心地为患者着想。“虽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医学领域并非大专科,我们接诊的患者也大多并非身患绝症,但是无论是什么病痛,对患者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医生应该面对患者,理解一个个活生生、有感情、正在为疾病所苦的人,才能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李进让主任如是说。
“学一行就要爱一行”
李进让主任出生在一个医学家庭,爷爷和叔叔都是医生,“我家的家庭成员不是医生就是教师,我15岁报考大学,当时小根本不懂学医意味着什么,只是听从了大人的意见走上了医学的道路。不过,学一行就要爱一行,我这一干就是30多年。”李进让主任告诉记者,他的叔叔毕业于北医,在那个年代,叔叔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其实,那时对医学的向往已经根植心中。”
1980年,文革后我国恢复高考的第四年,河北医科大学校园里年龄大的同学比比皆是,李进让主任成了不折不扣的小不点儿。不过,他并未因年龄小落下课程,1985年顺利毕业,并于同一年考取了本校研究生,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虽然,求学期间李进让主任吃了不少苦,但回忆起来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如果李进让主任是个甘于寂寞的人,他也许会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继续干下去,而一次同事间的谈话却改变了他的命运。“同事王荣光老师去加拿大学习回来后,看到了与外面世界的差距,他感到还有很多方面必须进一步提升,医学也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继续前行,我们必须承担这样的使命。于是,王荣光决心报考解放军总医院的博士研究生,并建议我一同报考。”李进让主任听到同事的描述后也蠢蠢欲动,决心考出去。
不过,他并没有报考解放军总医院,而是瞄准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他回忆说,自己曾经接触过几个肿瘤患者,但由于当时医院里缺乏此类人才,只能聘请外院专家做手术。1992年,他收到了前往中科院肿瘤医院参加博士研究生考试的通知,共6个人参加考试,最后只有他如愿以偿。
“我的老师是屠规益教授,跟他学习的3年我收获非常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肿瘤患者的痛苦。”李进让主任说,导师屠规益教授的理念是一定要培养能看病、能治病的医生,所以读博期间,李进让主任整天围着患者转,晚上阅读文献给自己充电。
“1995年博士毕业,距离我大学毕业整整10年。读博3年让我的基本功更扎实,所以到了海军总医院之后没多久,经过考核,当时的科主任汪磊教授便让我带组做手术了。”李进让主任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有31岁。
“医生一定要面对患者”
1998年,海军总医院耳鼻喉科在前任主任孙建军教授领导下积极加强三级学科建设,一个科室被分为耳科、鼻科、咽喉头颈科三个亚学科。2000年,额面外科又并入了耳鼻喉科,同时创建了睡眠呼吸诊疗中心。在那之后,李进让主任潜下心来专攻咽喉头颈肿瘤。
一次,他接诊了一位喉部肿物患者,手术一个月后,肿物像小草一样又长了出来,这让李进让主任百思不得其解。“我认真查阅资料,研究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最后得出结论,胃酸反流是罪魁祸首,给其服用了相关药物后,患者奇迹般痊愈了。”李进让主任说,从此他开始研究胃酸反流,发现这种疾病还未被我国医务人员所熟知,许多咽喉疾病如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是胃酸反流至咽喉部造成的,通过病因治疗使许多长期不愈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
2009年,针对此病他到美国学习了4个月,回国后将美国的一整套诊疗量表和方法进行了验证和临床研究,针对我国患者特点,制定了我国的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标准。不仅如此,为了让全国的耳鼻喉科医生认识到该病的特点,李进让主任开始了推广工作,开班授课、各地讲学、慕名会诊等。他还以第—作者身份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专业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如《喉接触性肉芽肿的药物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现在,很多医生都了解到该病的特点,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另外,我发现,并不是只有肿瘤等恶性疾病对患者损害大,这种久治不愈的疾病损害同样巨大。我意识到,不管小问题大问题,患者的问题都是大问题,最主要的是要面对患者,为其解决痛苦。”李进让主任说。
在美学习期间,李进让主任还注意到吞咽障碍患者的痛苦,“在我国,此类患者为数众多,例如脑卒中后患者以及其他手术患者的进食问题。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医学界的注意,在美国搞此方面研究的学者却非常多。”所以李进让主任也把该类疾病的美版诊疗规范和标准引进到国内,并通过调查研究、发表论文等方式开展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除此之外,李进让主任还关注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他在原来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创立了一套自己的复位方法,并把此方法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命名为“李氏复位法”。类似的技术改进还有很多,李进让主任和他的团队制作了教学视频,以此用于同行间的学习交流,让更多的医生学到新技术。
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海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近五年内获得科研课题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首都临床特色基金3项、首都医学发展基金3项。中耳慢性感染的外科治疗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腭帆成形术治疗中重度OSAHS的临床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奖三等奖,发表论文近200篇。
“发生医疗纠纷要找自身原因”
每天早上7:30分查房,8点前把手中的活儿干完,接下来出门诊、做手术,下班前无论再忙,也要把患者再巡视一遍。这就是李进让主任的一天安排。虽然普通,但是30年来他一直坚持至今。
患者们都喜欢李进让主任来查房,因为每次查房这个外形儒雅的教授总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非常重视交流这个环节,因为问题往往出在这方面。如果交流时,你总板着脸,说话没有感情,一是患者会不开心,另外还会增加其心理负担。所以,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轻松的环境下跟他们交流,有时候开开玩笑也无伤大雅。”李进让主任说,患者就是自己的朋友,跟朋友说话就要有朋友的样子。
如果医生把患者视为自己的朋友,纠纷必定少很多。李进让主任说,哪怕真的发生了医患纠纷,医生也要在自身上找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先别管别人错在哪里,纠正自己才是正确的。”
因为这份真诚,李进让主任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2014年7月,海军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接诊了一位“无脸人”。该患者肿瘤已经大到完全遮盖了脸部,呼吸变得很困难,眼嘴鼻都被遮住挤变形,成了“无脸人”。因为,疾病比较复杂,手术风险较大,有的专家感到这么大的面部肿瘤在国内非常罕见,手术把握不大,建议保守治疗或是转院。但是李进让主任却斩钉截铁地说:“无论困难有多大,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我们必须尽百分百的努力。”
由于患者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10多万元的手术费用。为此,海军总医院为其减免了全部费用,才使手术得以顺利实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还开展了“把爱送到身边”捐款献爱心活动,科里医务人员为患者捐助了5000余元,用于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费用。
7月16日,李进让主任带领6名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生命指征,防止大面积出血,历经近7个小时,成功为患者切除了一个长23厘米、宽14厘米、厚10厘米的巨大肿瘤,重达6斤3两。
术后,患者暂时通过鼻腔用胃管进食,李进让主任细心交代护士们每天24小时监护,及时为患者进行营养补充和康复治疗,为患者家属提供免费饭菜。“多亏了海军总医院的恩人解放军,重新给了我弟弟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患者哥哥逢人便夸赞李进让主任的善举。
“此类患者我接收过很多,只要真心站在患者的角度着想,放下治愈率、手术成功率等,就是给了患者一个重新面对人生的机会,这就是医生的追求。放下包袱,何乐而不为呢!”李进让主任如是说。
与此同时,李进让主任一有时间就登陆好大夫网站,回复网上各种患者的咨询。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帮助了5670位患者。记者注意到近期一位患者的留言,那是1999年李进让主任接诊的一位患者,说了很多感谢的话,还一定要登门拜谢。李进让主任认为,通过一些简单的咨询和建议,能使患者更好更方便地了解疾病,或者找到合适的医生治疗。这样除了可以帮助患者外,对医疗界也有很大帮助,可以更好地融洽医患关系。
“培养临床型人才”
去年,海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引进了两个博士研究生和3个硕士研究生。目前,该科逐步形成了医师系列研究生化、高职系列研究生导师化。
李进让主任考虑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涉及的专业比较广,各大院校有各自的教学特点,所以在引进人才方面把面铺得也较广。他认为,有的院校擅长基础研究,有的院校看中临床,“我们要把这些人都引进来,取长补短,学习对方优秀的方面,整体实力提升得也会快一些。”进了海军总医院,李进让主任便让新进人员立刻进入工作状态,安排他们到各个科室轮转,安排人亲自帮带、加入到课题研究中,把人真正用起来。
记者采访时正值南京即将召开“中华医学会2014年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海军总医院有3个免费名额可以去参加。考虑再三,李进让主任决定派8个医生参会,“能参加的尽量去参加,多出来的钱由科室出,多出去走走看看,有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学术会上的观点有时候更加透彻。”李进让主任说。
抱着这种观念,一有机会李进让主任就把科室医生送出去学习。2013年,科室一名医生应邀赴美国埃默里大学耳鼻喉科和细胞生物实验室进修,学习临床听力学、前庭康复和耳科实验室等方面内容。另外一名医生到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学习鼻科临床知识,学习到了新的手术方法和技巧。目前,该科有5人在海军总医院“人才库计划”里,全科21位医生,有8人已经出国深造过,其他医生也在我国顶级医院学习过。
李进让主任告诉记者,送出去进修,是为了提高医生的临床技术,“我送出去的人大多在临床型医院进修,因为我更注重医生的临床技能,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才是我的最终目的。”
“向全军研究所迈进”
1954年,海军总医院建院初期的耳鼻咽喉科只有几个人、几张病床,在第一任主任汪磊教授的带领下,根据海军医疗保障特色和要求,开展了舰艇噪声所致听力下降的防护研究,科室医教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1979年该科被总后批准为全军耳鼻喉科中心,也是全军首批医疗专科中心之一,目前下设耳科学、鼻科学、咽喉头颈外科、颌面外科四个临床亚科,设有临床听力实验室、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前庭功能检查室、内窥镜检查室、鼻呼吸功能实验室、嗓音分析实验室。
2012年,李进让主任接过前辈肩头的重担,“我们的目标是朝着全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迈进。跟我院有些科室相较,我科发展速度不算快,要利用这几年实现这个目标。”李进让主任说,这是他的愿望,同时也是前两任主任的愿望,“实现这个目标,不能空想,要踏踏实实地干。”
踏踏实实干不是盲干,在李进让主任带领下,科室继续深化三级学科建设,把每个专科都做活、做强,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为此,他根据每个专科的发展现状、实行“分工到户”的管理方法,各亚科对本身的发展进程都有明确的目标。中心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领域,为学科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耳科是中心传统优势学科,耳显微外科及伴有内耳畸形的极重度神经聋的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方面在国内学术界保持领先地位,中心并没有立足现状,而是瞄准眩晕这一难题,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梅尼埃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是一直没有客观的诊断方法,主要靠临床症状和一些辅助检查间接判定诊断,中心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发展了人体内耳造影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成功获得了梅尼埃病患者的内淋巴成像,并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为梅尼埃病的客观诊断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良内淋巴囊切开引流技术、迷路切除对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
咽喉疾病和头颈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也十分具有优势,中心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中晚期喉癌和下咽癌的手术治疗,通过发音重建等技术,使每一例全喉切除的患者都能发音讲话,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利用带蒂或游离皮瓣、肌皮瓣一期重建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缺损,把患者的容貌变化程度降到最小。近年来,中心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对咽喉反流性疾病和咽部吞咽障碍这些边缘领域开展了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引领了国内的发展。
中心在国内较早认识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源头,采取系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疾苦。针对外科手术效果不高的问题,中心开展上气道阻塞定位的系统诊断,并针对阻塞平面和部位有的放矢的开展外科干预,大大提高了手术效果。中心还整合多学科研究优势,成立了睡眠呼吸疾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心,不仅为患者提供了综合治疗,而且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多学科疾病的影响研究搭建了平台。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李进让主任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在前人的基础上踏实认真地奋斗着。每当谈到科室的未来,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不过,没有做不到的,主要是贵在坚持。我相信,中心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会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这是我最大的幸福。”李进让主任道。
人物链接
李进让,男,1964年12月23日生于河北省。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市第九届青年联合会委员(2005~2010年)。
1980年9月入河北医学院医学系学习,1985年6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9月考取河北医学院耳鼻咽喉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魏桂庭教授、冯照远教授,1988年7月毕业留校任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1991年4月晋升为主治医师。1992年9月考取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屠规益教授,1995年7月获肿瘤学博士学位。
1995年7月分配至海军总医院工作,任主治医师,1997年12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2年10月起为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科中心行政副主任,2005年12月晋升为主任医师。2008年任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7月起任全军耳鼻咽喉科中心主任。
2009年2月初至5月底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嗓音和吞咽障碍诊疗中心学习近4个月,提高了对嗓音疾患、咽喉反流性疾病及咽部吞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现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执行副主编,《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编委,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委,《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分册》常务编委,《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编委,《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咽喉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委,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常委,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无喉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医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或参编专著19部。以第一作者获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7项,全军医疗成果和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综述80余篇。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