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7-28 16:50:16 热度:562
本报讯 (特约记者王其玲)我国学者的一项最新研究,从肠道菌群发生紊乱的角度揭示了肝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为肝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为题的相关研究论文7月24日在国际期刊《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由浙江大学附属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李兰娟院士团队完成。研究人员收集了181个来自于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其中包括98个肝硬化患者的粪便样本、83个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用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深度测序及关联分析研究,以揭示肠道菌群变化与肝硬化之间的关联。
该研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肝硬化肠道菌群基因集,包含269万个基因,其中97万个基因为首次发现;阐明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在肝硬化和健康人组中,肝硬化组比健康人组的拟杆菌属含量明显减少,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及普氏菌属在肝硬化组中含量增多;通过基因标记物的聚类分析,发现了28种细菌与肝硬化密切相关,其中多种细菌是在肝硬化患者中首次发现,38种与健康人密切相关,从而确定了肝硬化的生物标记物;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口腔菌可侵入肠道,而健康人中没有此现象,可能对肝硬化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据介绍,在本研究构建的微生物基因集中,有75245个基因在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志愿者中呈现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了15个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微生物基因,建立了预测疾病的模型,不仅有助于肝硬化诊断,而且可用于肝硬化疗效的评估,也为治疗肝硬化的微生态制剂研发提供了方向。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5
2024-11-24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