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白血病砷剂耐药研究获新突破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4-05-15 13:39:49 热度:752

  本报讯  近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课题组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砷剂耐药的新机制。2014年5月8日,主鸿鹄、秦亚溱、黄晓军为作者的文章在国际医学顶级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通信形式发表。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历史上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此项研究在13例砷剂耐药病例中,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了9例病人存在PML基因突变,出现PML突变发生的患者死亡率极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4个新的PML突变位点——A216T/S214L/L217F/S220G,并提出砷剂耐药时PML突变存在一个“突变热点区”(C202-S220)。该研究完善了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砷剂耐药机制的认识,检测PML突变有望实现APL的分层治疗和个性化治疗,并为下一步克服耐药的研究提供靶点。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是一种起病凶险的恶性血液病,单纯依赖化疗,患者复发率高,总体生存较差。2013年黄晓军课题组曾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前瞻临床试验证实口服砷剂和静脉砷剂对APL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3年总体存活率分别达到99.1%和96.6%。2014年最新版美国权威指南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和我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均新增维甲酸+砷剂作为APL患者的一线选择推荐,APL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新增维甲酸与砷剂联合治疗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首选方案,被业界称为“梦幻组合”,根治率达到90%以上。但即使选用这种一线治疗,仍有部分病人复发,此后再用砷剂治疗效果差,砷剂耐药逐渐成为APL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课题组此次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砷剂治疗过程中进行耐药监测,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主鸿鹄)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