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4-17 09:21:29 热度:875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张 澍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澍教授作为全球首席研究者(Global PI)的领导下,一项名为IMPROVE SCA 的全球临床试验4月15日正式启动。这项临床试验将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医院开展,共同研究1.5级预防对心脏性猝死(SCD)防治的临床意义。该项研究在国内有25家医院参与,由华西医院和阜外医院率先入组了全球首批患者。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的自然死亡。各种心脏疾病均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此前我院牵头国家“十五”攻关研究曾得出中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及难以预测的特点。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绝大多数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外,抢救存活机会甚低,仅为1% 以下。因此,心脏性猝死防治的有效性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的关键。
根据目前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我国已有针对心脏性猝死的一、二级预防标准和措施。二级预防是对已发生过心脏猝死的患者实施预防,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防治心脏性猝死。ICD和起搏器大小相仿,植入皮下,可持续监护患者的心脏状况。当患者在任何情况下发生室速或室颤时,ICD自动选择合适的方式包括释放有效的电击进行治疗,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然而,二级预防手段显然难以惠及整个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被普遍接受并应用的是一级预防标准,这是针对未发生过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实施的预防。一级预防是通过临床诊断,发现潜在的高风险患者并尽早植入ICD。但在我国,由于ICD应用的医保政策以及国内循证医学数据的缺失等原因,一级预防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依据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率和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全国每年低于3000台ICD的临床应用,远远无法满足治疗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需求。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的专家共同提出了1.5级预防的概念。 所谓心脏性猝死1.5级预防,是在国际公认的一级预防的适应证基础上,再增加四大高危因素之一,例如,EF (射血分数)< 30%、频发室早、非持续性室速、晕厥及晕厥前兆等高风险因子。1.5级预防细化了预防标准,有利于根据不同风险科学识别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从而进一步加强防治。
这一美敦力全力支持的IMPROVE SCA 全球临床试验,由我国率先入组,就是要在符合1.5级预防标准的患者中选择有针对性者进行ICD植入预防,然后进行为期4年的跟踪对比研究,以积累更多的1.5级预防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有利于根据不同风险科学识别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这一试验还要协同全球多中心参与研究,对推动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实际意义。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