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1-27 15:10:34 热度:644
本报记者 连 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
肺炎是造成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15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肺炎。为呼吁人们重新关注这一被忽视的“杀手”,全球消灭儿童肺炎联盟向联合国提议将每年11月12日列为“世界肺炎日”。今年第5个“世界肺炎日”的主题为“创新终结儿童肺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终结”两个字传递着一个可喜的信号,那是因为疫苗接种的出现,作为目前对抗肺炎疾病中最主要致病细菌的特异性预防手段,使人类向着终结肺炎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肺炎链球菌是重症肺炎的首要病原体,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针对肺炎链球菌等重要致病菌的疫苗被研制出来。尤其是在本世纪初的10年,随着创新的、可适用于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的广泛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很多发达国家的5岁以下儿童肺炎链球菌相关疾病发病率、住院率下降显著。但是,基于现在儿童肺炎在全球范围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病情况,短期内“终结肺炎”这一目标还不易实现,所以,这也更加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家不断创新预防模式,早日终结儿童肺炎。
儿童肺炎高度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从统计数字来看,2012年肺炎在全球共造成1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绝大多数是4岁以下儿童,而且这些儿童高度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儿童肺炎发生数在世界处于第2位,形势比较严峻。
曾光教授介绍说,造成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与其他传染病相类似,肺炎的病原体到处都存在,而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儿童居住环境差、人口密度高等情况,都有可能加重疾病的感染。另外还有一些危险因素,发展中国家妇幼保健水平不够高,而早产儿患病率往往更高;另外儿童患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滥用抗生素造成耐药性比较强等,这些综合因素最后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肺炎特别是肺炎链球菌疾病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抗生素的耐药问题及其合理使用问题,在中国尤其是目前急需各界共同重视,努力解决。
观念创新
从重视感染性疾病开始
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我国疾控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最经济、安全和有效手段,是我国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早在1978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并于1989年在《传染病防治法》中确定下来。2000年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12年实现了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2006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降至0.96%,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控制乙肝目标。截至2012年,全国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发病率较1978年下降99%以上,连续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预防接种工作对于提升我国居民期望寿命和降低儿童死亡率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然而,在传染性疾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疾控人员应转换观念,对感染性疾病给予更多关注,尤其是以肺炎为代表的,对儿童造成重大侵害的感染性疾病,更应优先得到重视。
据2011年《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显示,肺炎位列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第2位。为了实现以上所列举的预防接种的成绩,最终实现“终结儿童肺炎”的目标,作为儿童肺炎高发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还需要加把劲。
做好肺炎链球菌预防
有益于减少儿童伤害
鉴于各国医疗资源有限,为保障有限的资源投入得到更好的效率,WHO曾经参照死亡率、流行或大流行的潜在可能性、对经济的影响、病死率、疾病负担最高的区域的发病率、长期后遗症、发病率、不公平性、缺乏其他可替代的防治措施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十个指标进行评估,所参照的10个指标按重要性排列,将肺炎链球菌性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这对于医疗资源十分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肺炎链球菌虽然在名称上带有“肺炎”两个字,但实际上链球菌不仅针对肺炎,而是针对一组疾病,比如由它引发的严重脑膜炎,可能会导致孩子瘫痪、智力减退、痴呆、癫痫等等。除了脑膜炎,还可能引发其他例如菌血症、骨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等。
另外,曾光教授指出,我们对严重致病细菌可能造成的危害,不能仅仅停留在细菌感染这样一个单一思路上。必须警惕的还有流感病毒与细菌的合并感染问题。经研究发现,重症流感患者从发病到死亡高峰时间正好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时间一致,而并不是之前很长时间以来认为的先得流感再得肺炎。通过小白鼠实验证明,如果单纯用流感病毒来攻击,小白鼠很少出现死亡,如果用肺炎链球菌攻击,死亡也不多,但是如果二者同时攻击,小白鼠生存率就会出现大幅度下降,所以流感和肺炎链球菌的合并感染对健康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表明,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具有协同作用,而肺炎链球菌在流感继发感染中,同样也是最为严重的。因此必须警惕流感和肺炎链球菌的合并感染问题。有效预防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的合并感染,不仅仅现在,未来也同样是婴幼儿疾病预防的紧迫任务之一。
需要重视的是,肺炎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肺炎链球菌携带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从口部或鼻部排出飞沫而将病菌传染给健康人;也可以通过带菌者的污染物(如痰、鼻涕、唾液等)传播。它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幼儿园、托儿所等都可能成为传染场所。
曾光教授指出,如果把肺炎链球菌的预防工作做好,其他上述疾病的发生率也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减少对儿童的伤害。
现在针对肺炎链球菌有两种疫苗,一种是结合疫苗,一种是多糖疫苗。结合疫苗适应2岁以内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水平,可用于2岁以下儿童,是比较成熟的疫苗,美国早在2000年开始使用,如今,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已经被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从2000年7月开始在美国进入国家免疫规划,2003年开始逐一进入法国、澳大利亚、英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强制免疫接种程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至今,针对婴幼儿的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也在墨西哥、乌拉圭、斯洛伐克共和国、秘鲁等众多发展中国家被纳入国家埋单的儿童强制免疫接种程序。
我国是从2008年引进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的,从时间上,比美国晚了8年,但是,这对于如何有效地通过疫苗接种手段来开展婴幼儿肺炎链球菌的疾病预防工作, 是重要的一步。
推动我国“治疗+预防”公共卫生整体布局 要让“创新终结儿童肺炎”落在实处
为了预防和控制儿童肺炎,中国近年来也在积极努力。为了响应2009年11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肺炎预防和控制全球行动计划》,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共同发起并组织编写的《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治技术指南》。这部《指南》是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临床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紧密协作,共同思考所形成的共识,用于指导全国各基层卫生机构共同携手预防、诊断、治疗肺炎链球菌性疾病的规范化手册。而《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治技术指南》是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两大领域之间消除屏障,做到医防联手控制感染性疾病的打基础。它的诞生意味着我国的疾病预控工作跨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以推动我国形成“治疗+预防”的公共卫生整体布局。
曾光教授强调指出,今年“创新终结儿童肺炎” 的口号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强调了“创新”的作用,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创新首先体现在观念创新,观念创新一方面是针对家长,要让新一代的育龄夫妇提前具备相关疾病知识,转变观念。对家长来说,行动上的创新是要了解一般性预防和特异性预防。一般性预防如母乳喂养、注意儿童饮食卫生、手部卫生,保持居室空气流通,特别在雾霾天气里尽量让孩子减少户外活动;特异性预防也就是疫苗接种,特异性预防是专门针对病原体的预防措施。曾光教授指出,一般性预防代替不了特异性预防。对于肺炎链球菌这类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致病菌, 仅仅依靠一般性预防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今年“创新终结儿童肺炎”的主题口号中“创新”的精髓之所在。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从婴幼儿的家庭到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国家公共卫生决策部门也应该有所创新,全球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预防接种是降低肺炎链球菌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终结儿童肺炎,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6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1
2024-12-20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