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1-14 08:27:46 热度:1045
何勇海(媒体人)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国家明令禁止的门诊承包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医师证、护士证在出租,医疗机构牌照在出让,挂羊头卖狗肉的院中院现象正坑害着越来越多的患者。(11月7日《北京青年报》)
老百姓去门诊看病,本来就最怕遇到无牌无证的黑诊所,因为黑诊所谋了财,还有可能害了命。哪知,即使到一些正规医疗机构的门诊看病,也可能得不到可靠的医疗服务,因为一些毫无医疗资质的“医生”在那里“挂羊头卖狗肉”,怎不叫患者的“心病”又增加一重?
门诊承包为何能公然叫卖?这固然与转租者、承包者的“攻守同盟”有关,“双方不捅出去,卫生部门查不到”。但更大问题在于卫生部门监管缺位,报道中不少医院负责人说,卫生部门一般一年检查一次,检查方式就是聊聊天,看看账,喝喝茶就走了。检查徒具形式,如何查出其中的猫腻?
另一个制度原因在于,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由此衍生出的“托管”概念,形式上和承包差不多,导致地方卫生部门对于“托管”和“承包”的界限分不清,难以有效认定门诊承包现象。这个制度漏洞需要尽快堵上。
从报道来看,不仅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在搞门诊承包,个别公立医疗机构也因管理不善、效益不佳而对外公然招租,助纣为虐地上演着乱诊断、乱治疗、乱收费的戏码,不仅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也使患者掉进公私共同设置的陷阱。医疗质量关系民众生命健康与安危,是“天大的事情”。打着合法医疗机构幌子,引进不具备资质人员参与行医的门诊承包和院中院现象,必须施以刚性监管。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9
2025-01-09
2024-12-25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