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0-25 14:16:01 热度:880

——记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谢明均

文/陈志敏

谢明均院长

  在持续推进的公立医院改革浪潮中,谢明均院长带领着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全体职工,对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形式进行了积极的多元化的探索;充分发挥大医院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在柔性引进国家顶级医疗机构和专家的智力与技术资源,加强医院内涵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医院数字化建设和集团化发展模式,将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伸向基层,服务基层百姓,大大带动了宜宾市八县两区和云南、贵州、凉山等周边地区基层医院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从城市到乡村高效对接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他担任宜宾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的三年来,医院业务每年均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医疗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职工待遇稳步增长,团队凝聚力极大增强。
  加强学科建设促发展
  2009年医院新班子成立,为了全面推进医院事业跨越式发展,谢明均院长确立了“科教兴院,人才立院,管理强院,文化荣院”的发展战略,以“内强素质强基础,外树形象谋发展”为基本方针,狠抓学科建设,从2010年开始,以“学科建设年”活动为载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积极争取与国家一流医院联手,另一方面,大量外派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培训,柔性引进国内一流专家,以“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专家到床旁,病人不跑路”等思路,培养人才,打造学科,发展医院。
  打造 “专科发展平台”,实施“专科团队培养”新模式。2010年,医院制定了“站在巨人肩上,实现跨越发展”的发展思路。即,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医疗机构中寻找一流优势学科,主动上门求助,争取将医院各专业与之逐一对接,寻求合作,以专业对专业、科室对科室的方式,形成友好合作伙伴;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团队形式,整体外派学习培训,进行密集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与合作,以迅速提升临床各专业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水平。如医院心脏外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等科室,按照业务技术需要分别组成专业协作团队分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进修学习,开创了“专科团队培养”新模式,使医院新技术、新项目顺利和安全地开展。
  2012年,医院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合作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宜宾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同年,在北京天坛医院专家帮助下,医院又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合作建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宜宾市规范化手术技术培训基地”。之后,医院还成功创建了“卫生计生委医疗质量万里行骨质疏松症科普教育基地和诊疗技术协作基地”。近日,医院还将建成“中华医学会华南地区尿石症病因学预防与治疗基地宜宾分中心”等。这些中心成立之后,在国家顶级医疗机构专家的参与下,各科室技术与服务水平立即提升,业务范围迅速拓展。
  2012年12月医院开通了北京301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中心”开通以后,凡在医院就诊的患者,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只要诊断、治疗有疑难或患者要求,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国家级专家的诊疗服务。
  实施人才培养“双百人计划”。2011年,医院开始实施人才培养双百人计划。即将100余名中层干部和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按专业或岗位分批次分别送到武汉同济医院和协和医院进行为期3~6月的跟班轮训,学习先进的理念、技术、管理、文化和服务。到目前为止,已经轮训16批次,轮训归来人员累计开展新技术100余项,借鉴管理措施20多项,推动了医院的发展。
  组建“百人专家团”。从2012年年初开始,医院在全国各地聘请108名27个专业的国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进行义诊、查房、手术、诊治疑难重症疾病等。随时帮助解决临床中的难题,提高了诊疗水平,保障了医疗安全,在老百姓与专家之间建立了“就诊绿色通道”,免去了他们到处求医的颠簸之苦。
  培训基础性人才队伍。从2012年开始,医院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合作,建立了基础性人才规范化委培基地。目前,医院已选派24名优秀本科生前往协和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走出国门谋未来。2013年初,医院提出“走出国门谋未来”的发展思路,并开始通过省市外专局,邀请外国专家来院讲学、义务咨询和技术交流。3月份,法国专家咨询协会会员、人力资源顾问、临床心理学家、电子工程师Michel Weill先生及人力资源顾问、临床心理学家Arlette Weill女士应邀来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义务门诊心理学咨询服务,并在医院管理和心理干预两个方面,为医务管理人员举办讲座,使大家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
  今年3月,医院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协议议定,从2013年开始,医院每年派出两批年轻骨干业务人员到阿伯丁大学医学院学习深造,英方每年派四批专家到医院讲学和学术交流。这样,既为年轻医务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深造平台,也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3月5日,医院成功举办了“中英法医院管理与临床高峰论坛”,为医院管理能力的提升开辟了新的途径。
  今年6月,医院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中美(四川)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教育学术报告会,为宜宾市基层全科医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培训和与国外全科医学领域的专家直接交流,不仅使大家了解了国际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也对宜宾市未来基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打造人才团队固基础
  2010年,医院制定了人才新政策,简化了人才引进手续,提高了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3年间,医院重点引进硕士、博士、高级职称以上临床急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00多人。目前,医院共有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0人。在人才工作中,医院把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有机结合,为引进和本土人才搭建了宽阔的事业平台,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
  近几年,医院与泸州医学院联合开办了两期在职研究生学习班,为年轻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学习平台,使之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深受年轻人欢迎。医院与成都医学院联办了麻醉和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班。现已毕业4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为了实现“走出国门谋未来”的发展目标,医院还为医务人员开办英语口语班、英语提高班和职称英语培训班,全方位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学术科研水平。教学相长原理在医院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和业务工作的规范。
  2012年,医院成功申报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和“四川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医院将逐步建立一支具有开阔视野、开放思维、开局能力的管理、经营和技术和师资队伍,以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在人才工作中,医院以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人才,鼓励现有人才继续学习深造,并制定在职攻读更高级别学位的奖励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和事业发展空间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营造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探索医院改革谋发展
  2012年,医院在宜宾市委、市政府和宜宾市卫生局的领导下,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对宜宾市的屏山县人民医院(二甲)进行了深层次的体制与经营机制改革,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管办分离”方式对其进行全面托管。即屏山县人民政府将县医院人员、设备、房屋及所有财产全部移交给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管理和经营,并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托管期为10年。
  托管后的医院,承担原屏山县人民医院的全部义务,接受屏山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其与屏山县人民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公立性质、非营利类别、医院等级、财政补助、税费减免等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公立医疗机构的一切待遇和政策不变;并享受原屏山县人民医院同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策。托管实行终末目标管理,托管结束后,屏山县人民医院在科室设置、编制人员、设备设施、医院管理和业务技术等方面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水平。
  医院托管后,医院以三甲医院的服务二级医院的收费惠及百姓,业务量成倍增长,职工收入稳步提高,成为宜宾市医改亮点。
  屏山县医院的托管,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新尝试。它将过去传统的医疗机构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各自为阵的横向分散式管理转变为纵向专业化集团式管理。即以集团化模式纵向整合不同层次医疗资源,把分散式利益格局整合在一起,把城市卫生高端技术和智力资源完整地伸向基层,大大降低了病人就医的经济、时间和距离成本,使过去难以实现的许多医改目标(双向转诊,检查报告互认,分级别医疗,远程查房,远程教学、保持医疗服务连续性等)得以实现。同时,过去难以避免的因为利益驱动,个别基层医疗机构强留病人、医务人员超范围和能力执业,转诊病人重复检查,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技术壁垒,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的保守与敷衍,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工作效果不尽人意,高端医疗资源稀缺与浪费并存,找专家看病难等在医改中遇到的诸多困惑与难题,在新托管模式中迎刃而解。
  构建医疗航母利百姓
  2012年初,谢明均带领医院领导班子,按照市委、市政府 “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向市里提出,在宜宾市择地2000~3000亩,规划建设一座集医疗、养老、康复、健康管理、医药研发与展销为一体的覆射川滇黔的现代化智慧型国际医疗产业园的建议。宜宾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考察、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支持该项目的规划建设,并将其列为全市“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将所有医疗保健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可大大节约运行成本、就医时间和距离成本。建成后,既可为全市老百姓提供一个高效、便捷、完整和廉价的医疗、养老、康复和保健服务,又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有利招商引资和筑巢引凤;吸纳川滇黔地区巨大的市外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机遇,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探索医药卫生改革新路,变“以药养医”为“引商养医”,促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解决目前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等问题;增加大量就业岗位,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医疗健康产业园预可研报告已经完成,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明年年初,大型国际医疗中心项目将开工建设。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