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9-30 10:33:48 热度:895
□本报记者 孙 梦 廖志林 通讯员 刘 欢□
日前,陈大爷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拿到了诊断结果,提示他可能患有胃底腺癌,这时已是下午5时,门诊医生已经下班。病理科医生告诉陈大爷,可以找医院新开的临床阳性体征病人就医绿色通道。
在疑难疾病多科联合会诊中心交完费后,胃肠外科专家胡建昆教授为陈大爷加号复诊。第二天,陈大爷就住进胃肠外科病房,进入治疗环节。而以前,像陈大爷这类疑难重症病人从拿到诊断结果到入院治疗,至少需要3天时间。
为病理结果阳性病人设置就诊绿色通道,是华西医院分类挂号的举措之一。近年来,该院探索疑难病人、危急重症病人、初诊病人分类挂号,方便有着各类就诊需求的病人看上病、看好病。
“难急重”患者有专门通道
“早在2008年年底,门诊部就开设了疑难疾病多科联合会诊中心。在这个平台上,共集中了56个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疗资源,建立由300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医生组成的会诊专家库。”华西医院门诊部负责挂号窗口的前台组长张秀兰介绍,患者凡是经过多科诊疗仍不明确诊疗方案的,或者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需明确诊疗方案的,都可以在疑难病会诊中心选择医生就诊。
张秀兰介绍,疑难危重患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选择医生:一是由患者指定专家;二是由工作人员根据病人病情、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从会诊专家库中为患者挑选医生,确定会诊时间,并填写会诊通知单给病人。会诊时,将有2名以上的相关专家共同听取病人主诉、查体、查看相关检查结果等,并提出诊断及处理意见。“对于通过远程会诊或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来的病人,会诊中心会立即联系专家会诊,及时处理。”
据华西医院统计,疑难病会诊中心从2008年12月成立至今年9月26日,共会诊3990人次,涉及临床各科及医技科室共34个,有6265人次医生参与会诊。会诊病例从最初的每周1例~2例,增加至现在的每周20例~30例。
“除了疑难病人,医院对在本院筛查出的急危症患者也专门开辟通道,以免在等候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华西医院门诊部楼层护士长谭明英说。
从今年2月20日开始,华西医院将门诊、核医学科、实验医学科、超声科、病理科、放射科、体检中心、心电图室、纤支镜室等检查科室和临床科室共同组建临床阳性体征病人快速就医绿色通道。当检查科室查出患者有恶性肿瘤、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病等危急重症的临床阳性体征时,会主动将这类病人分流出来,并引导病人找会诊中心联系相应科室的专家加号复诊或预约会诊,以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据了解,绿色通道开通至今,共有2762名疑难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时服务。
初诊病人看通科
华西医院作为我国西部疑难重症诊疗国家级中心,平均日门诊量突破1.5万人次。谭明英说,许多初次来医院的患者往往会盲目“追专家”,而历经千辛万苦挂到了专家号,也要从头做基础检查。如果当天拿不到检查结果,还要再一次想办法挂专家号。
该院门诊部主任刘姿说,既要方便门诊病人,又要合理利用专家资源,需要医院通过科学的流程管理进行引导。从2012年6月6日开始,医院开启了通科门诊。
“通科门诊的功能是初诊、初检、初治,并且负责筛查专科专病,预约专家复诊等。”张秀兰介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这里基本就走完了就诊流程。而经初诊判定确需看专家门诊的,医生还为病人提供专家预约服务或申请会诊。
记者看到,通科门诊分为大内科和大外科,出诊的医生都是至少在临床工作2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且挂号不限量。
根据该院统计,截至9月26日,通科门诊1年多来共诊治病人58万余人次,日门诊量从最初的300人次左右增加到2500人次。目前,到通科门诊的初诊病人已经实现100%当日就诊,筛查出的专科病人中,23.68%进入专科诊治流程,60%以上的初诊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当日获得初治后转回当地康复治疗。
医患观念都需改变
该院推出的挂号费高达数百元的疑难病会诊通道和临床阳性体征病人就医绿色通道,获得了患者的好评,但3元的通科门诊却发展得步履维艰。
“通科门诊刚开时,挂出的号少,退号的人却很多。”华西医院门诊部科护士长何晓俐表示,许多病人特别是一些外地病人会明确地告诉导诊人员,自己就是冲着专家来的。“现在,通科的门诊量已经是那时的10倍了,但让病人从内心接受‘初诊挂通科’,依然需要反复地劝说和引导。”
“刚开始时,一些高年资医生也对通科门诊有疑虑,担心病源流失,也担心年轻医生去通科门诊后,专科能力培养跟不上。”何晓俐说。
通科门诊运行1年多来,好几位科主任看到不但自己专科的病人没有流失,科室的年轻医生也在成长,于是主动对门诊部表示,愿意让医生到通科锻炼。
采访中,一位在通科坐诊的主治医生对记者说,按照以前的模式,博士毕业后就直接进医院病房,习惯了“专科思维”,遇到病人只会考虑自己专业的疾病。在通科门诊可以见到很多病种,逐渐习惯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问题。
何晓俐透露,下一步,医院将对通科门诊在专业上做进一步的细化,以便更好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