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电反应敏感度与疗效成正比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09-11 20:46:07 热度:564

□ 周章玲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针灸科 左聪 河南省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8例患者中,治愈53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7.94%,总有效率为97.06%。4种电反应分级组患者,从优到劣的痊愈率依次为100%、100%、18.2%和0%,差别非常显著。治疗结果提示疗效与电反应的敏感度成正比,即电反应分级越好疗效越好。
  故利用电针的电反应分级在贝尔麻痹治疗早期对其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分级,并据此进行合理适度的治疗以及对疗程、预后进行正确的判断,就能客观地评估临床资料和把握针刺作用规律,使贝尔麻痹针刺临床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贝尔麻痹是面神经损伤的最常见类型,针灸作为传统优势疗法,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相较而言,在如何准确、方便评估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预测疾病转归预后方面的研究还相当不足,使得该病缺少临床研究规范和标准。
  近年来,笔者在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实践中,通过测定电针仪输出低频脉冲电流在患侧面部出现的电反应,来评估患者面神经损伤的轻重程度,结果可靠、使用方便。现总结报告如下。
  电反应观察方法
  在贝尔麻痹患者做电针治疗时进行电反应观察。急性期就诊患者于病程第8天开始电针介入,缓解期患者当天电针介入。首次电针治疗开通针灸治疗仪时, 观察并根据患侧面部通电后的肌肉活动度进行电反应分级。急性期患者连续观察1周后记录,缓解期连续观察3天,以多次出现的电反应分级为准。
  测定方法
  在患侧阳白、太阳、下关、颧髎、禾髎、夹承浆穴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从阳白向鱼腰方向平刺,太阳向目外眦方斜刺,下关、颧髎均直刺,禾髎、夹承浆二穴向中线方向斜刺,针刺深度均在0.5~0.8寸之间。针刺得气后,将针灸治疗仪3组输出导线的正负极分别接通太阳-阳白、下关-颧髎、禾髎-夹承浆诸穴的针柄。选择疏密波,开通电源,观察患侧口轮匝肌、额肌、面颊肌的运动反应,据其肌肉收缩反应活动幅度的大小,将电反应分为优级、中级、差级和无反应4级。
  电反应分级标准和结果
  优级:病人有电流感觉同时即见到面部肌肉运动,各组穴位相应的面部肌肉均可出现明显的、与电针疏密波同步的节律性运动,尤其在密波时面部表情肌运动发生明显变化,达到或超过表情肌的正常运动状态。治疗前测定为优级者44例。
  中级:电流开至病人最大耐受量时,穴位局部可见肌肉收缩和跳动,密波时面部表情运动收缩改变轻微不能达到正常运动幅度。治疗前测定为中级者7例。
  差级:患者虽有明显的电针运动感,但只能看到针刺周围的肌肉跳动,或密波时出现似有似无的细小局限收缩运动。治疗前测定为差级者11例。
  无反应:患者虽有强烈的电针感,但针刺局部没有肌肉收缩运动,或者仅在疏波时针眼处有若隐若现的跳动。治疗前测定为无反应者6例。
  疗效与电反应敏感度成正比
  依据国际公认面神经功能评级标准的H-B分级量表为疗效评价标准,共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级别。以达到正常标准即所有区域面肌功能正常为痊愈,轻度功能障碍者为显效,中度功能障碍者为有效,治疗无改善或功能恢复不及中度功能障碍者均为无效。
  经治疗(方法略去)的68例患者中,治愈53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7.94%,总有效率为97.06%。4种电反应分级组患者,从优到劣的痊愈率依次为100%、100%、18.2%和0%,差别非常显著。治疗结果提示疗效与电反应的敏感度成正比,电反应分级越好疗效越好。
  4组不同电反应分级患者的疗程也有差异。电反应优级者疗程短,随着电反应变差,其疗程也随之延长。虽然电反应优、中级的患者都能治愈且疗效无差别,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疗程的不同。
  电反应优级者77.27%的人在4周内痊愈,而中级患者在4周内尚无痊愈者,其痊愈时间最早出现在第5周,疗程多集中在12周以内;电反应差级痊愈的2例最早出现在第12周,大多在16周以前取得明显疗效;无反应级患者疗程均在16周以上,并且疗程比较分散,无集中痊愈时间,说明个体差异比较大。
  分析
  电针分级的电生理作用
  目前常用于针灸临床的电针法是利用针灸治疗仪输出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腧穴,将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相结合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课题的电针分级是用治疗仪输出的脉冲电流,对面神经的颞支、颧支和颊支支配的有关面部肌肉进行刺激,以其电反应的差异推断出面神经的变性程度,最终判定面神经损伤程度的方法。
  电反应是电变性反应的简称。电变性反应是指周围运动神经元因疾病或创伤而受损时,神经和肌肉对电刺激反应的量和质都会发生变化。量的变化是指兴奋性异常,质的变化是指肌肉收缩状态发生变化,一般认为这是神经轴索发生变性的结果,因此称为电变性反应。
  变性反应可分为无或有变性反应,后者又分为部分变性、完全变性、绝对变性反应3种。其临床意义为:无变性反应,表现为患者有神经麻痹症状,但感应电检查无变性反应,说明神经无明显受损,一般保守治疗3~6周可完全恢复。部分变性反应,说明神经有一定程度挫伤、压迫或粘连,进行保守治疗3~6个月可完全恢复。完全变性反应,说明神经有严重粘连、压迫或断裂,一般6~12个月可部分恢复(最长可达2年)。
  在课题的观察中,无论是治疗还是电反应的检测,笔者都选择了电针的疏密波。原因在于,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其主要作用是能兴奋神经和肌肉组织,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促进渗出物吸收,延迟病变肌肉的萎缩和变性。
  疏密波还能克服单一波型产生电适应的特点,消除炎性水肿,调节组织的营养代谢,对神经肌肉麻痹的疾病疗效较好。而在电反应的观测中,疏密波可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神经肌肉反应,即疏波引发的肌肉跳动和密波引发的肌肉收缩。疏波的肌肉跳动较密波的肌肉收缩更容易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肌肉的跳动对面神经功能的要求较肌肉收缩低,当神经变性程度严重,密波表现不出肌肉收缩时疏波还能显示出肌肉的跳动。
  另外,肌肉收缩能使表情肌出现较长时间和较大幅度运动,从而能清楚地观察到该肌群对电针刺激的改变反应。因此电反应优良的患者,要依据密波引发肌肉收缩的强弱来区分优和中级的不同,此时若仅以疏波的跳动则无法区分优劣;而电反应差的患者只能看出疏波引起的肌肉跳动却看不到肌肉的收缩;无电反应则是既看不到肌肉跳动又看不到肌肉收缩。只有把疏密两种波形相互结合又相互区别,才能将4种分级清楚地区分开来。
  电针分级的临床意义
  由于表情肌的收缩运动是面神经功能最直接、最本质的表现,是区别神经轴索是否发生变性的标准,所以电针刺激引起面部表情肌的收缩幅度与神经损伤的轻重程度密切相关,而依据电针刺激后出现的面肌收缩幅度进行电反应分级的方法体现了面神经受损的实质。
  68例患者中,电反应为优级的44例和中级的7例均获治愈,治愈率为100%,占总数的75%;电反应优良者治愈所需疗程多在9周以内,而电反应差的病例获满意疗效至少要坚持治疗9周以上。上述结果说明:
  第一,贝尔麻痹患者只要电反应优良就一定能痊愈。第二,临床统计面神经功能得到康复的就是这些电反应良好、神经功能损伤较轻的病人。第三,电反应优劣在疗程的评估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第四,电反应分级结果符合贝尔麻痹面神经功能受损变性分级的实质。优级组的表现符合无变性反应的定义,中、差级电反应的表现符合部分变性的概念,而无反应则类属于完全变性的范畴。
  和其他电生理检查相比,电反应检测还有其有独特的临床优势。
  首先,检测时无需用健侧对照,也不用计算波幅、潜伏期的数值,减去了若干中间计算转换过程,其结果是客观判断直接得出,更本真反映面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
  其次,电针易掌握和普及。电针原本是在治疗贝尔麻痹过程中使用的,就电针的使用而言极其简单易掌握;就电反应检测而言,无需其他医疗设备和经费的再投入,也不用专门安排检测的时间和地点,在治疗的同时就完成了神经功能状态的评定,第一时间对病情的预后进行简便易行的预测,不仅非常方便经济,也及时、无痛苦。
  再次,电反应分级法还能重复、连续地观察,可以及时看出其神经功能的变化,这些优点也是其他电生理检查所不及的。
  因此,若能利用电针的电反应分级在贝尔麻痹治疗早期对其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分级,并据此进行合理适度的治疗以及对疗程、预后进行正确的判断,就能客观地评估临床资料和把握针刺作用规律,使贝尔麻痹针刺临床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性,进而有利于贝尔麻痹临床、科研的深入发展。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