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沪上科学家找到“抑郁分子”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3-09-01 08:34:30 热度:981

  沪上科学家在脑内找到一种“抑郁分子”,为抑郁症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昨天,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有关抑郁症分子机制的新发现。审稿人分别评价称,“这是一项非常令人信服、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这个研究主题具有足够广泛的意义,适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当今社会,抑郁症发病率日渐走高,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没有明确认识。学术界最新观点认为,抑郁症主要是大脑在响应外界刺激,比如感受压力时,由于某些分子细胞水平的病理性变化,引发大脑特定环路的神经活动发生不良变化。
  近年来,大脑中的 “外侧缰核(LHb)”部分,被认为是参与抑郁症形成的关键脑区。神经影像学研究以及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都表明,当大脑处于抑郁状态下,缰核脑区却表现出过度活跃。这一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对进一步认识和治疗抑郁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中,胡海岚研究组的博士生李坤和周涛利用定量蛋白质分析,通过比较正常和抑郁大鼠的缰核,发现了一种名为“βCaMKII”的蛋白分子,其分子表达水平在抑郁大鼠身上明显增多。而对天生抑郁的模型动物给予抗抑郁药物,这些动物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βCaMKII”在外侧缰核的含量也相应降低了。
  为进一步明确这种“抑郁分子”的表达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组又通过基因操作,在外侧缰核内“定向”调高“抑郁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经历这种基因操作的动物,都会产生典型的抑郁症状。更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在天生抑郁大鼠的外侧缰核中特异性地调低“抑郁分子”表达水平,各种先天的抑郁症状也都明显好转。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首次确定了“βCaMKII”分子是导致外侧缰核过度兴奋和抑郁症发生的关键分子,揭示出新的抑郁症发病机理。同时,“抑郁分子”也成为抑郁症基因治疗的新型靶点,可进一步开发疗法。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