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2-11-12 19:12:07 热度:932

    “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医特色的医改之路”。历经4年多的艰苦实践,2011年甘肃百姓的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除西藏外全国最低——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

本报记者 陈斐然

  “甘肃穷,所以应该摸索点传统的、简单的方法。”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认为,甘肃不能走发达地区的医改路。于是,甘肃省最终为自己设计出一条独特的医改路径,即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甘肃省结合经济总量小、自然条件差、农村人口多、医疗服务能力弱的省情,通过深入调研论证,提出“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最低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两年多来,甘肃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医药参与医改工作初见成效,全省中医药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确立中医药在医改中的地位
  2011年,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省。但记者采访了解到,甘肃并没有因为财政困难拖了医改的后腿,而是走上一条独特的医改之路。
  “医改的目标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甘肃是一个穷省,政府和群众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一味沿用发达地区的卫生发展模式,既不符合省情,也不符合民意。要在经济欠发达、卫生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得靠中医药的简、便、验、廉,得靠甘肃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刘维忠告诉记者。
  多年前,甘肃省内一些地区有重西轻中、淡化中医的情况,个别地方甚至随意撤销综合医院中医科、合并中医床位;在卫生政策措施中没有向中医药倾斜;在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等各项卫生体系建设中,没有充分将中医药容纳进去,中医药发展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这些现状让刘维忠意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才能走出符合甘肃省情的特色医改之路。
  为此,该省提出了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要求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不断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鼓励中医药继承创新。二是积极拓宽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鼓励和引导中医药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促进中医药行业全面发展。三是扩大中医药社会宣传,努力形成发展中医药的合力,搭建中医药发展良好平台。四是制定发展中医药的重大决策,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扶持政策补中医短腿
  中医在医改中的地位已明确,如何让各级部门支持、让医务人员勤用、让百姓乐于接受,甘肃自2009年起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为实现医改目标,甘肃省在顶层设计上,按照国家“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要求,将中医药工作列为3年医改任务之一,与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5项医改任务形成“4基1试点1特色”共6项任务。
  同时,甘肃省卫生、发改、财政、人社、食药监管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了四大优惠政策:一是在城镇医保中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在新农合中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20%,起付线降低30%。二是在医疗机构补偿中,各级财政要提高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三是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时,鼓励基层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对中医药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补偿倾斜。四是调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内使用,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中医药诊疗服务价格。
  2010年4月,甘肃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政府名义强调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开展西学中活动、创建有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调剂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内使用等,这在甘肃尚属首次。
  为扩大中医药服务保障面,2011年底,甘肃省卫生厅、人社厅要求各地要将中医药机构充分纳入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新农合要对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全省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及以治疗为目的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额报销;医保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纳入医保用药甲级目录管理,对医疗机构本院使用、经人社部门备案的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2011年5月,省卫生厅要求全省各地针对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向城乡居民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科普知识、饮食起居、文化素养、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的宣传与咨询服务,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养生、体质辨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中医传统疗法服务,保证居民健康档案的中医药内容不少于20%,健康教育的中医药内容不少于30%,在提供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慢病防治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优先使用中医药手段。
  如今在甘肃,看中医的一般诊疗费标准为中医收费5元,百姓自费1元;而看西医收费4元,百姓自费2元。在医保兜底的情况下,既鼓励了百姓多看中医,也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
  健全体系扩大中医阵营
  甘肃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作为该省医改的主线。
  加大投入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累计投资6.23亿元,对2所省级、11所市级、32所县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累计投资1.81亿元,重点对省市级重点中医药专科、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进行建设,为大部分乡村和社区卫生机构配备基本的中医药诊疗设备,覆盖全省、市、县、乡、村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积极扶植重点中医药专科。从1996年起,甘肃每年从省级中医专项补助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每个专科给予10万元补助,建成了3批共47个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经过积极争取和努力,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中医药专科2个,民族医药专科1个,局级十一五重点专科9个。
  综合医院重点突出中医药工作。刘维忠认为,目前中西医发展不平衡,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甘肃要求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不仅不断拓宽中医药服务体系,还要求各级中医药机构积极参与公共卫生、疾病救治、社区农村卫生等各项卫生体系建设。甘肃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都设立中医管理科和门诊中医科,住院部设立不低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房。大力倡导综合医院的西医临床科室开展中西医结合服务,将西医科室中药消耗量、中医康复治疗人次等中医药内容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日常业务工作考核指标。
  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近年来,甘肃中医药事业快速稳步发展,但人才总量低,尤其是基层人才不足、动手能力差、服务水平低等成为主要瓶颈。
  从2008年起,甘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每年至少培养西学中人员700名;2010年,甘肃省委组织部和省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合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在全省选拔1000名指导老师,配备3000名继承人,培养中医实用型人才;省卫生厅委托甘肃中医学院连续举办3期在职脱产三年“西学中”中医硕士学位课程学习班,培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在为乡镇卫生院招录的10.1万名执业医师和医学大学生中,配备了1/3的中医药人员,在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中,从乡村和县级医疗机构选拔了500名指导老师,配备1500名徒弟,并对师徒提供补助经费,加强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不断加强中医药公共卫生工作。中医药参与重大灾害和应急事件能力弱一直是中医药的短板,而甘肃在应急中发挥中医药特色摘掉了中医“慢郎中”的帽子。
  2010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7岁女孩苏凤雷的双腿在中被压了十几个小时,左腿骨折,右脚踝关节坏死。在场的西医专家决定截肢,而老中医主张保脚。通过内服、外用中药,24小时后,苏凤雷脚上的干肉开始渗血了;48小时后,患处开始长肉芽了;3个月后,终于病愈出院。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正在兰州读高三的苏凤雷,尽管还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上体育课,她走起路来已和常人无异。在舟曲泥石流救灾中,甘肃还发放了中药汤剂40多万人次,在防治传染病、预防抑郁症、净化水质等方面收到很好效果。卫生部组织专家调研了甘肃在医疗救援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参与灾后防疫工作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调研报告指出,甘肃经验证明中医药在疾病防控中具有十分肯定的优势作用。
  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害中,甘肃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0%以上,运用中医小夹板固定、中药外洗内服、针灸、按摩、推拿、火罐等方法,受灾群众和伤员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取得了良好效果。青海省领导称赞:“甘肃中医创造了灾难医学奇迹。”
  甘肃省还在各级疾控机构设立中医科,研究使用中医药措施预防疾病,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设立中医监督科,监督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中医药工作的开展情况,从管理体制上确保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
  发挥中医特色强基层
  62岁的张金存是甘肃武威市当地一个纺织厂的退休工人,身患腰椎间盘突出已有半年。子女在外打工,她需要照顾家中4岁的孙儿,只好放弃外出治疗。听闻家附近的武威市凉州区中医院的特色中医治疗这个病很有效,在照顾孙儿之余,张金存开始了“走读”的住院治疗。仅一个疗程,就颇见成效,她告诉记者准备再多治几个疗程,希望能摆脱疼痛。武威市凉州区中医院是一家普通的区级中医院,却能提供至少20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每天接受特色中医服务的至少有500人次。
  刘维忠告诉记者,甘肃农业人口多,城镇化建设步伐滞后,基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以上,基层卫生一直是甘肃卫生工作的重点。同时,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弱,条件差,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因此,甘肃省在医改的强基层上,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三个“全覆盖”:一是向乡镇全覆盖。乡镇卫生院要全部设立中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专科、专病门诊。二是向社区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全部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三是向村组全覆盖。三年内为80%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能够运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参与预防保健,逐步全覆盖。
  甘肃省还在每个市州建成2个以上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服务示范机构、每个县建成3个以上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卫生院推广10项、每个村卫生室推广4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并配备必要中医药诊疗设备。在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中,更是提出中医门诊人次不低于全院门诊人次的1/3,中药收入不低于药品总收入的1/3,中医药治疗总收入不低于业务总收入的1/3。同时,以县为单位,组织当地名中医根据当地中药材资源和常见病疾病谱,整理了10多个以地产中药材为主、治疗当地常见病的中药处方,为农民治疗常见病,其治疗费用在新农合门诊统筹中给予全额报销。
  全省营造中医药氛围
  甘肃发展中医药,不仅仅局限在医药卫生领域,更兼顾省情,通过在农业、旅游、服务贸易、商品经济等领域增添中医药元素,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中医药氛围,在经济社会格局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倡导“种草就种中草药,种树就种中药材”,从2011年起,甘肃组织专家根据全省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环境资源等因素制定了《甘肃省药用木本植物种植指导目录》、《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和《甘肃道地大宗中药材优势区域布局目录》,并要求各地制定种植规划,合力推进中药种植工作,提升中药产业附加值,推进中医中药同步协调发展。
  甘肃省卫生厅联合六部门下发了《甘肃省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甘肃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品质高端的优势,挖掘、整理和传承甘肃的岐伯、皇甫谧等古代名医和敦煌医学、武威汉简医学的中医药优秀文化,打造并形成甘肃省中医药优秀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甘肃省卫生厅还联合省商务厅、旅游局、食药监局,通过药膳的推广应用和养生保健旅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弘扬中医食疗和养生保健文化,增强人民群众养生保健理念,使中医药更好地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为了发挥中医药在推动服务贸易中的独特作用,今年,甘肃省商务厅、卫生厅等7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提出通过鼓励中医药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以对外援助方式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完善财税优惠政策、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中医药领域、规范中医药服务及相关产品出口管理程序等政策措施,逐步在甘肃建立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国际营销体系。
  历经四年艰苦努力,甘肃省通过大力发展中医药,治理过度医疗,在控制单病种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据2011年全国卫生年鉴统计,甘肃省平均门诊费用为89元,住院总费用为3490元,成为除西藏外看病费用最低的省份,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曾发布微博称甘肃省“正在探索的道路是改医”。李玲表示:“其实医疗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钱的确很重要,但是缺钱也有缺钱的办法,就像甘肃目前正在做的。”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