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4-01-06 17:42:26 热度:6563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题: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专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从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到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对各省份实现全覆盖,从有效遏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到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我国加快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落实传染病综合防控措施,疾控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描绘了我国疾控事业发展的新蓝图。如何进一步提升疾控核心能力?怎样实现全国疾控系统一盘棋?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
坚持问题导向 提升疾控核心能力
问:指导意见提出要“做强中国疾控中心”。一个强大的中国疾控中心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该如何提升这些能力?
答:指导意见对全国疾控体系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国疾控中心将对标对表职能定位,针对疫情防控实践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着力提升包括公共卫生监测能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疾控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能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能力、智库战略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和对外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
其中,针对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中国疾控中心将聚焦进一步优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网络,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推动医疗机构等信息系统与传染病监测系统数据交换;加强数据联动监测和实时共享,打通多部门数据和信息壁垒;完善预警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协同监测、快速识别、会商通报。
培育疾控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问:指导意见提出中国疾控中心加挂预防医学科学院牌子。中国疾控中心在推进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建设中有哪些考虑?
答:目前,中国疾控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三定”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国疾控中心要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挂牌为契机,通过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支撑国际一流疾控中心建设。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成为体系建设完整、学科设置科学、重点专业突出、技术保障全面、决策支撑有力、人才培养优质,密切结合现场需求,以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技术难题为研究重点,充分体现预防医学等学科发展方向,着力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包括强化疾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加强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战略前瞻布局,承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产出更多原创性重大成果;加强人才队伍培养,进一步激发和利用中国疾控中心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与高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创新人才激励等运行机制。
着眼全国疾控一盘棋 引领各级疾控机构共同发展
问:指导意见提出“强化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请问中国疾控中心如何强化对省、市级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职能?
答:这一调整体现出国家更加强调上下级疾控机构的工作协同和上下联动。中国疾控中心作为全国疾控系统的“国家队”,要着眼全国疾控一盘棋,引领全国各级疾控机构共同发展。
下一步,加强对省级疾控中心和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业务领导,建立业务考核与评价机制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加强对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能力认可和质量控制;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同省级、区域性、军队疾控机构的业务合作和信息交流;同时,完善派员到地方疾控机构锻炼、挂职和地方疾控机构派员到中国疾控中心交叉任职机制,探索依托地方疾控机构建立驻点工作站等,切实提高中心对地方疾控机构的各领域业务领导。
服务国家战略 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问:指导意见在中国疾控中心要强化的职能中提到全球公共卫生合作职能。请问中国疾控中心将如何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答:近十年来,作为援外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疾控中心积极开展全球公共卫生合作。2014年,在塞拉利昂援建中塞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控制西非埃博拉疫情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中国援非盟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一期)项目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中心先后派出6人次技术专家驻非洲开展指导培训工作。
下一步,中国疾控中心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金砖合作、中非合作机制和平台,完成好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责任务,在改革和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贡献智慧。
一是加大全球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积极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对外合作和援助,推动对外援助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二是调动全国疾控系统力量,积极参与全球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加强国家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三是加强政策对话和联合应急响应,重点关注全民健康、重大传染病和抗微生物耐药等领域的合作。
四是继续拓展多元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与各国际组织、双边政府公共卫生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开展交流合作。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0
2024-04-18
2024-03-18
2024-02-19
2024-01-06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