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2-07-17 23:44:42 热度:859
人物档案
刘陶: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疗系,在妇科肿瘤,妇科腹腔镜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不育、生殖道畸形诊治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担任卫生部内镜医师培训教师,多年来培养全国各地内镜手术医师上千名。1993年至1994年赴澳大利亚进修妇科腹腔镜手术,回国后开展了此项工作,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成功地组织举办了国际妇科腹腔镜学术研讨会,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现场演示手术。
1993年,刘陶到澳大利亚学习妇科腹腔镜技术。当时,国内的妇科手术依然停留在“开膛剖腹”的阶段,少数几家大医院开展了腹腔镜技术,不过,只能切一些小的囊肿或者做做检查。到了澳大利亚后,她发现,腹腔镜技术在澳大利亚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应用也很广泛。
1994年,刘陶进修后回到了安贞医院后,把“主攻方向”定在微创手术领域。两年后,安贞医院妇产科开展腹腔镜手术。“当时,要给一名患者做微创手术,需要耐心细致地解释半个小时。”如今,在安贞医院妇科接受手术的患者中,九成以上接受的都是微创手术,“要是哪位患者不能做微创手术,反倒要解释半个小时。”
3小时剔除
三个逾10厘米肌瘤
刘陶“动小刀治大病”的绝活渐渐在妇产科“圈子”里有了名气。有一天,一位湖南的患者来电话咨询,希望刘陶能给她做个微创手术切除子宫肌瘤、同时保全子宫。这位患者说,自己的子宫里长了个直径11厘米的肌瘤,但当地的医院说如果要保全子宫必须开腹。刘陶经过问诊初步判定这台手术可以通过微创方式进行,就在电话里答应患者为她做微创手术。等到患者千里迢迢赶到安贞医院后,刘陶发现自己“上当了”:这位患者子宫里的确长了直径11厘米的子宫肌瘤,但不是一个瘤子,而是三个直径超过10厘米的瘤子!“正常成年女性的子宫就比鸡蛋大一点。”而这位患者的子宫大小和怀孕近5个月孕妇的子宫大小相当,这意味着手术中增加了极大的困难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在与患者进行了充分地沟通后,刘陶决定为这位患者搏一把。“做一台普通的微创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最快只需要半个小时,但这台手术做了3个多小时。”手术非常成功,患者不仅治好了病,同时保留了子宫,提高了生活质量。
把每一台手术
当成第一台手术
刘陶说,相对于传统的手术,微创手术具有诸多优势:微创手术无须开刀,只需要在腹部打3至4个直径0.5厘米至1厘米的小孔,这个孔太小了,所以被称为“钥匙孔”,术后基本不留疤痕,无明显疼痛;而传统的妇产科手术后,患者的腹部会留下一道疤痕,“长度超过10厘米”,手术后患者长长的切口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部分病人在很长时间里都会有酸胀、麻木感,这些感觉甚至会持续数年。由于微创手术不需要“大动干戈”,患者恢复非常快,一般来说,良性附件手术患者术后6小时就可以下床,24至48小时即可出院;子宫手术在术后3至5天亦能出院,一周后基本恢复,费用相对降低;传统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才能下床,7至15天才能出院,费用相对较高。微创手术时,医生可以通过放入腹腔内的“镜子”来了解腹腔内的状况,镜子的放大作用使视野反而比传统开腹手术更清楚。
做了15年微创手术,刘陶的“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她的手术刀下康复。她的微创手术刀不仅解决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等常见病,还能排除早期恶性肿瘤。与绝大多数妇产科医生一样,刘陶果断、干练、快言快语,“这是外科医生的特点。”刘陶说,不论术前做了多么周密的准备,手术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这时候,当医生的一定要果断,而且要敢于承担责任。正是因为手术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刘陶把每一台手术都当成是第一台手术,“虔诚、细致。”
补白
刘陶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但是很喜欢医学。平时有空就自己看看医书。1977年,正在四川郊区插队的刘陶得知恢复高考,赶快报了名。填报志愿时,父亲把她的志愿表全部填上了医学院校。“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是在冬天高考,考试后,我就回家等成绩。”父亲比刘陶更在意高考,“恨不得每天让我在家里估分数。”
有一天,父亲在学校接到了邮局的电话,通知他去取挂号信。父母亲觉得可能是刘陶的录取通知书来了。一家人骑着自行车直奔邮局,打开挂号信一看,果然是录取通知书,而且还是第一志愿:四川医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华西医科大学。一家人特别高兴。后来,他们才知道,当年四川高考的录取率只有2%!
真正当上妇产科医生后,刘陶才感觉到医生的辛苦:“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一名患者,这样我就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了。”刘陶说,实习时她在各个科室轮转,转到妇产科,发现这是最累的一个科室。“晚上值夜班赶上产妇多,一分钟都闲不下来。”毕业后刘陶被分配到医院工作时,最不愿意去的科室就是妇产科,可当时妇产科急需人才,就这样,她在当初最不想工作的科室坚守了30年。
如今,刘陶惟一的女儿已经工作,但女儿没有走上从医之路,这也是她的遗憾。
本报记者 贾晓宏 J146
阎彤 摄 J124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5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