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理性看待中药“毒性”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6-03-18 10:57:23 热度:814

□ 刘燕庐

    “凡是药都有毒性,越是有毒的药越是好药。”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在报道中的一番话,让不少人吃了一惊。王委员还说,中医的毒性药治了许多西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他举了名医张仲景用砒霜为患者治病的例子,认为现在各种管理限制越来越多,使得三分之一的中医毒性药没有了,“(一旦)发生了中药中毒的事,公安法院来管,有你医疗主管部门什么事?”
    提到现在中药制剂审批程序繁冗时,王承德说,一个新制剂要进入临床应用,必须小白鼠“点头”才能通过,而中医药专家的话都不算数。他建议将中药制剂审批制度改为备案制,让更多的中医自制药用于普通患者。
    “是药三分毒”,这句老话提醒着人们谨慎用药,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适当的毒性能治病。尽管笔者无力从医药角度分析“药越毒越好”的专业性,但治病毕竟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再有效的药品,在不提剂量、用法的情况下“谈毒性”,听起来还是难免让人有点心虚。王委员的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让因“毒”埋没的好药再次治病救人,但有些话或许慎重些会更好,别让信赖中药的人们太“受伤”。
    王委员的一些话似乎还是有点“冷酷”了。
    中药里各种药材的配伍令药品成分复杂,其审评通过率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也是事实,让很多中药新药研发望而却步,也让许多好中药遭到埋没。中药审批应当提速,审批流程有待改善。不过,毕竟治病救人人命关天,审批质量可万万不能下降。用于临床检验的小白鼠或许让部分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们感到不快,但在药物上市时总可能会有经验难以覆盖的盲点。未来或许不一定要按照西医为主的标准检验药物,但客观科学的安全验证环节必不可少,正是“小白鼠”的存在让用药的风险大大降低,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伤害,可千万不能让患者成为“小白鼠”。
    而相对于公安法院对医药事故的事后惩处,医疗主管部门更多承担的是事前防范的责任,法律能严惩医疗的失职,并不能抚平受害者的伤痛。医疗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患者的康复,围绕医疗的制度设计还是应该以患者为本。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都迫切地希望中医药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但有些话语慎重些或许会更好。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