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5-07-23 09:01:40 热度:842
80%的医患纠纷不是因为医疗差错,而是医患交流不够、信任不足
本报记者 刘 念
制图:蔡华伟
对于根治暴力伤医,势必需要各方群策群力。今天我们邀请了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本报记者王君平,一起探讨,以飨读者。
——编 者
一问 触发医暴都有哪些因素
诊疗程序过于繁琐,医疗费用过高
问:暴力伤医出于哪些原因?
邓利强:暴力伤医事件频繁发生,是当下我国复杂的医疗体制改革尚未完善,并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类新矛盾叠加之后造成的。
暴力伤医事件的直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诊疗结果与患方的期望值相差较大;二是患方认为等待诊疗的时间过长,或医院内相关诊疗程序过于繁琐;三是医疗费用过高,尤其是当医疗费用高至患者本人不能承受,一旦患者的病情反复、恶化,甚至残疾、死亡时,就容易出现暴力伤医事件;四是患者或患者家属认为医方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患方不愿意诉诸法律层面解决,在历经诸如医调委等部门调解无效后,屡次回到医院与医方接触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暴力伤医事件。
在结合具体个案对暴力伤医事件的直接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往往经济困难、抗风险能力差、有可能因病返贫的患方,容易将内在的情绪通过暴力行为表现出来。
王君平: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严重偏低,大多数公立医院用药品加成来弥补医院的亏损。在患者眼中,医生是治病的商人,总想着如何从患者身上赚更多的钱。在医生眼中,患者是创收的对象,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救治情况决定了他们最终的收入。如果以药补医模式没有改变,医患关系就将一直处于普遍紧张的状态。
此外,调查显示,80%的医患纠纷不是因为医疗差错,而是医患沟通不畅。排队时间长、检查时间长、等待住院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这是大医院普遍存在的“三长一短”现象。《疾病的隐喻》一书的作者苏珊·桑塔格说,从语源学说,患者就意味着“受罪的人”。最令人深深恐惧的,不是受罪本身,而是受屈辱的折磨。而医生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跟患者耐心交流,许多矛盾的产生,往往就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我国的医生普遍缺乏沟通能力,大多不懂临床心理学,只注重疾病诊治能力,不注重人际沟通能力,见病不见人。
二问 外国如何防范伤医杀医
进行“沟通和人际关系培训”,加强安保
问:在国际上,暴力伤医事件是否常见?
邓利强:在与国外进行横向比较之后,可以发现,暴力伤医事件并非我国所独有。印度每年发生数千起医护人员受到攻击的事件。以色列2010年发生2528起袭击医护人员事件。美国近60%的工作场所的暴力事件发生在医疗相关机构。从2000年至2011年,全美医院共发生91起枪击事件,主要集中在急诊室,每周有8%—13%的急诊室护士受到病人或病人亲友的暴力袭击。从某种角度而言,暴力伤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问:遏制暴力伤医,国外都有哪些做法?
邓利强:国外做法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加强医院安保、加大处罚力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加强医院安保方面,在美国有电子门禁控制系统、联网的视频监控系统、大范围的紧急事件预警系统、访客管理系统,甚至于少数医疗机构内还采用了金属探测器。此外,美国的医院几乎都有自己单独的紧急状况电话专线,以应对火灾、暴力事件、绑架等。美国的一些医务人员,还配备有一个叫做Vocera的小装置,单键控制,语音识别,在遇到威胁的任何时候,只要按下按键,说“紧急呼叫,灰色警报,地点××”,其他的救援人员就会立刻赶到,给予帮助。
加大处罚力度方面,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暴力袭医的最高刑期高达14年;美国爱达荷州规定对医护人员实施暴力,最高可判处3年监禁,造成严重伤害另计;英国,2009年修正的《刑事司法与移民法》增设国民健康服务机构内滋扰行为罪。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面,在美国的住院医生培训中,“沟通和人际关系培训”属于临床技能考试的必考项目。此外,美国一些涉医机构已经培训员工掌握在工作场所对暴力行为和枪击事件的紧急处置方法,还有配合当地警察进行应急反应演习和防枪击演习。
三问 暴力伤医如何才能断根
分流患者,避免其对医治效果期望过高
问:根除暴力伤医,该如何做?
邓利强:考虑到我国的人文习惯、经济发展阶段、医改政策与目标等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遏制暴力伤医事件。
第一,加大对暴力伤医的处罚力度。医护人员是治病救人的职业,不保护其执业安全,就无法保障生命的救治。6月24日,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审稿,其中将以医患矛盾为由,故意扰乱医疗单位秩序,严重侵害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并纳入刑法罪行。这一立法对遏制医闹很有帮助。另外,相关部门目前正在考虑、构想设立医警联动机制。
第二,加快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并围绕分级诊疗这一目标加快落实配套政策或措施。
第三,加快落实事业单位改制,改革医疗机构用人机制。要鼓励广大医务人员自由执业,缓解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我国目前在制度层面已经允许医师多地点执业,但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跟上。
第四,加快研究、落实广大医务人员的薪酬配置改革。要让广大医务人员能够仅凭自己的薪酬就可以过上一个体面的生活,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医疗行业之中,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医疗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缓解患方的不满。
第五,力争营造一种科学、客观的医学科普环境,避免患者对医学的误解、对医治效果的期望过高。
第六,组织医务人员培训医患沟通的技巧、培训简单的心理、行为预测等。
王君平:医患关系紧张,根源在于医疗体制,出路在于推进医改。但是,医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消除医患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消除产生医患纠纷的土壤。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暴力伤医已经不属于医疗纠纷,而属于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必须保障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
具体来说,一是从体制上着手,要解决好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并纳入医保体系,实现患者的有效分流。
二是从机制上着手,建立医疗责任风险抵御机制。一方面是提高公众对医疗行为风险的认知。另一方面,应建立医疗风险的强制保险制度。无论发生医疗事故还是医疗意外,让患者获得相应的救济。
三是从制度上着手,加强医生的人文修养。任何不耐烦、训斥、冷落、漠视的态度,都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并可能成为医患矛盾激化的导火索。作为生命的守护神,医护人员应主动改善医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医学的人文关怀,医患携手互信,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0
2024-04-18
2024-03-18
2024-02-19
2024-01-06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