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专家访谈
顶级专家学者把脉海外医疗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15-07-17 11:38:48 热度:1553

记者 李静/整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内中高收入群体将目光纷纷投向国外,海外就医成为热潮。国外医疗机构的环境、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及药物成为人们出国看病最大的吸引力。对此现象,国内医疗领域的专家如何看待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7月11日的“2015·中国国际医疗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301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天坛医院和人民日报等国内外顶级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及媒体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针对海外医疗以及“国际医学第二建议”等话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嘉宾:
  心血管专家、解放军301医院急诊科主任杜捷夫
  肿瘤专家、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胸外科肺癌协作联盟主席支修益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副院长张巨武
  北京迈德瑞医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于长江
  媒体人、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编辑部主任杨绪军
  海外医疗成为趋势
  杨绪军:媒体近些年做了不少关于海外医疗的报道,纵览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转变。
  例如我们2001年做过一个海外医疗的报道,讲述一个北京患者去国外医院治疗肠癌的过程,在医院候诊大厅,患者很悠闲地喝着咖啡,不像看病。2002年的一个报道是讲15岁重庆的小女孩去国外治疗,当时我们同事和小女孩及主治医生合影,画面非常温馨,大家都是笑容满面,没有悲伤的感觉,因为小女孩给我们记者传达的是很积极的现状。患者可以和志愿者沟通聊天或者去教堂参加一些活动,整个治疗过程非常愉快,最终这个小女孩战胜了癌症。
  2013年,我们自己的记者去了国外七家顶尖的医院,通过一些纵向比较后发现,患者从追求很好的医院环境,到获得一个很好的就诊体系,到现在直接去获取最新的药品和技术信息,整个治疗过程的选择更加理性。
  支修益:在国外,就诊分为不同等级,第一次看病到社区,定完疾病再去各个科室,我们现在很多患者都是直接去医院,这种就诊方式是不对的。患者不管什么样的体征都需要有分级,初级医疗服务中心确定好以后再根据病情进行具体的分级诊疗。
  随着目前医疗国际化不断加速,患者和医生对于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越来越清楚,如果患者有需求,海外就医的方式就是不可阻断的。具体来说,如果病人有条件且有需求,中国大陆的医生能够和美国相关癌症中心牵头合作,患者的病例、治疗过程等整体资料都可以接轨,能够让中国的癌症患者走向海外就医、会诊,这确实是很好的平台。另外,随着远程医疗的开展,双方专家进行会诊之后再确定,患者也不一定要盲目地直接去国外,这是很好的开头。
  另一方面,我国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临床经验、技术还是药品,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中医和西医结合的手段也可以有海外华人这个市场,这种平台存在需求。具体来说,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要符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准则,对管理部门、医院和医生来说,也都能得到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
  于长江:国际化医疗服务行业之所以存在,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国外医院的药物和治疗方案,这个行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站在这个角度说,就需要建立专业的服务平台。迈德瑞有两个使命:第一,能够帮助我们的患者、客户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帮他解决问题;第二,关于国际化医疗,目前很多人都认为成本很高,极少人可以享受。作为从业者,我们需要考虑,在帮助对接资源过程中降低患者医疗的费用。
  作为一个新的行业,国际化医疗服务还有很多不规范、不标准的地方,很多患者的海外医疗都在跟风,缺少理性选择,问题在哪里?很多的中介机构存在过度渲染的行为,其实国外不同医院有不同的治疗特色和亮点,未必排名第一的医院就能解决患者所有问题。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把信息客观地带给患者,帮助客户做出理性分析。做到高端医疗资源大众化,原来只有少数人在国内享受的服务,今后我们要让更多人在国内能够去享受这样的服务。作为这个行业的引领者,迈德瑞有责任并且能够把行业做得更规范、标准,引领市场。
  国内外医疗各有千秋
  张巨武:针对神经内科类疾病,在技术方面,国内外差别不大,而在有些观念上,我国就比较落后。比如在神经内科方面,对于脑缺血患者,我们的急性治疗往往跟不上。去年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和日本医院签订了一个协议,他们可以在脑血管发病四小时内进行急性治疗,相信这在国内一些大医院都做不到。另外,在技术方面,中国医生往往技巧性非常强,但创新能力还是总体偏低。在美国,很多的科研都要求创意,没有创意企业活不下去,而在中国很多很专业的教授只是很好的“匠”。国际医学的第二建议和国际医学的发展,对中国高端专家来说是很好的助益。
  杜捷夫:国际医疗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有一个问题:即使采取分级诊治,美国医生的误诊率依旧达到10%至30%。医学要依靠技术科学经验,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即使诊疗再分级,再达到国际医学接轨,也不可能达到100%的精准。因为所有事故不可能完满。
  现在很多人认为,在中国看不好的病到美国去就能看好,美国确实有很多优势,包括医疗技术和思维等方面都值得国内学习。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医,这是国外没有办法替代的,西方医学恰恰缺这条腿,通过中医,可以把国外的一些患者引到中国来。
  其实,中国的医学和医生,不仅仅是“匠”,中国人也并不是不懂不会。不管是整体的医疗还是西医,并不是单纯地越来越精细化。人体是一个千变万化的有机整体,疾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本人有几十年的急诊科从业经历,个人感觉,现在中国的医疗不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好,确实存在各方面的原因,不是医疗系统自己所能解决的。而在国际医疗第二建议方面,确实有一部分人是需要高端医疗,既然有这方面的需求,就会有这个市场的发展。
  支修益:以肺癌为例,和美国相比,我国医生的手术做得更多,手术做得可能还更好。针对肺癌,还有我们自己研发的新药,在治疗方面,相关放疗技术中国都有,这点也没什么区别。在相关的规范方面,我们也不差。以前肺癌筛查率为3%,现在上升为14%,如果发现更多的早期癌症,通过现实手段,我们的死亡率肯定能降下来。而在新药研发和诊疗手段方面,我们也不算落后。
  就像中国经济影响全世界一样,我国医疗行业的每一项举措都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很大的关注。我们需要更规范更先进的理念,用普通方式传递给社会,医生都要做一些科普宣传,将科学理念传递给社会。
  远程医疗行业前景广阔
  张巨武:有人谈到说,到2020年远程医疗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其实不用等到2020年,如今有一家美国远程医疗公司就已经上市了,这家公司2013年营业额为1900亿,到2014年达到4355亿,今年他们服务了三十万人群。远程医疗行业未来有巨大潜力,国家也在提未来的医疗计划,中国GDP到140万亿时医疗支出仍然会占6%,即使个人支付比例在30%左右,这也很了不得,我非常看好这个市场。
  杨绪军:关于海外就医的价值。海外就医收益最大的是患者,他们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可以选择,在医疗从业者方面,他们有更好的业务交流,并且对健康服务业,也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专业的医疗服务公司有更多的事做,健康服务业机构都会有更好的发展。
  于长江:关于开展国际医学第二建议,我想谈四点:
  第一,如果没有很好的网络,就没办法帮助客户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或就医问题。在海外资源平台,我们选择了几个层级布局以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要求和个性化需求:即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能够保证将客户对接到医院;与医师协会和医生建立合作关系;与国外专业医疗服务公司对接,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个性化需求;与海外的一些专业公司合作,能够帮助客户在国外治疗过程中享受折扣,达到更低的医疗成本。
  第二,服务内容定制和价格问题。因为每一个客户所面临的问题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可以帮助客户做定制化服务来解决问题,而且想方设法帮助他们降低成本,才有机会把我们的目标客户降低一个层次。
  第三,市场渠道要进行很好的布局和宣传。目前我们有线上渠道,也有手机APP,线下和相关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例如和保险公司合作,帮助客户开展海外就医的绿色频道,和体检公司合作,帮助体检中出现问题的客户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和医疗机构合作,针对个别案例,共同为患者选择好治疗方案。
  最后,我们做的一些事情,最终就是希望客户在享受服务过程中,感觉便捷、方便、舒心,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