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2-06-18 20:14:33 热度:1455
李玲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
编者按
自2009年新医改方案公布以来的三年间,医改坚冰初破,中国大致完成了基本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但这三年对于这场波及中国社会所有利益方的新医改,仅能称之为“序幕”。如何更好地迈向全民医保制度?如何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及公立医院补偿方式改革?医药行业身处其中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2第八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业内权威专家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中国曾经取得过令世人瞩目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成就,1949年中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到1978年就达到了68岁,在当时非常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用非常有限的资源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所以我觉得医改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国内的历史经验也值得借鉴。
那么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制度?
挑战当前
什么是全民医保?简单的定义就是广度:人群覆盖;深度:服务覆盖(覆盖了多少服务内容);高度:费用分担(风险分担能力有多强)。
以此来看,中国当前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是距离全民医保尚有一定距离。
从广度上来说,参保率存在被高估的可能。如重复参保、地方政府“被动扩面”和“虚报人头”现象存在。据推算,2010年我国约有1亿城乡居民重复参保。从深度上来说,保障范围有限,医保报销目录较窄,有待扩大。从高度上来说,实际报销比例不高,患者疾病负担下降不明显。
二是公平性有待改善。
首先是保障能力参差不齐。各类医保人员之间待遇差距较大:以江苏省为例,2011年职工医保平均报销比例为80%左右,居民医保平均报销比例为60%左右,而“新农合”的实际住院报销补偿约42%、门诊补偿为24%;统筹地区之间筹资水平差距较大:北京“新农合”的个人缴费每年60元左右,2012年政府预计补助460元,个人账户的筹资总额是520元。相比之下,广西桂林2012年筹资水平仅为29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40元,个人缴费50元。
其次是健康不公平问题仍然突出。医院医生根据患者医保类别提供不同治疗方案的现象明显;农村地区存在有保不医的行为:如粤西某市“新农合”农村居民由于手续复杂、对医疗费用不摸底和自身收入水平低等原因仍然不敢就医。城镇居民则对医保的利用率较高。因此,导致城乡实际健康差距扩大而非缩小。
面对中国非正规就业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口大国、老龄化与发展中国家问题,中国需要寻找一条“低成本、全覆盖、高效率”的全民健康保障道路。
走出特色
从理论上说,全民健康的两种保障职能是筹资保障与服务保障。筹资保障和服务保障的整合将能够提供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这三年基层的医改探索中,不少地方发现仅仅有“新农合”,仅靠目前的投资水平,很难给老百姓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所以一些地区整合利用所有资源,包括政府原来对医疗的投入、“新农合”的资金以及个人支付,改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行为——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维护公益性的新制度,而且效果非常好。
我认为,医保筹资体系在未来是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元的筹资体系,它的着力点应该在医疗服务方,是以公立医疗服务体系为主导,多元办医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但是在公立医院这个平台上,无论你参与的是哪一项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是可以全民均等的。这就是所谓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因此需要我们长期内统一使用各项卫生经费,逐步整合两种保障职能。我们要做三件事:要建制度,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百姓需求的健康保障模式,协调筹资保障改革和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监管、筹资、服务方面都可以通过信息化实现高效率,有助于形成“预防、看病、用药、保险”一整套精细化管理模式。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特色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就是中医药和中国的文化,因此也要综合我们的文化优势。希望未来中国特色的全民健康保障模式,能有效应对医疗费用的上涨,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危机,希望这个梦想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实现。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09
2024-10-07
2024-05-06
2024-05-06
2024-04-29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