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5-04-21 21:42:52 热度:696
网事观察
目前,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开展远程诊疗可以让那些远离医疗中心的患者更为便捷、优良的诊疗服务,使得在地理上无法均衡的医疗资源能够在互联网上获得公平。
尽管通过互联网挂号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的选择,但患者能否通过互联网进行问诊?至少从目前来看,依赖互联网进行问诊好像还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最近,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
为什么不允许运程问诊?卫生主管部门的解释是为了确保远程医疗的质量和安全。假如开放远程诊疗,就有可能出现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医生从事相关服务的情况,为了保护患者的利益,因此必须对远程诊疗作严格的设定。到目前为止,国家卫计委和国家发改委只是同意在宁夏、云南等五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具有向这五省区开展远程诊疗的资格。
在我看来,卫计委的担心可能是过虑了。毫无疑问,作为一个高度受规制的行业,医疗机构从事特定诊疗活动需要有着相关资质,但这并不能够成为禁止开展互联网诊疗的理由。因为如果线上远程诊疗会有着超越资质的行为,那么线下的活动也同样会有超越资质的行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有相关资质,而是从事诊疗的主体——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执业医师都要进行相关的信息披露。如果有平台能够对线下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的信息进行比对,那么从事远程诊疗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事实上,从事远程诊疗并没有法律上的障碍,现有法律只是规定了医师执业需要有执业地点、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的规定,并未禁止互联网执业。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内,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当一个医生在其执业地点内通过互联网接受来自海内外患者的问诊时,这算不算是异地执业?
远程诊疗实际上涉及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门诊?门诊是不是意味着病人和医生必须处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内?在前互联网时代,这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门诊的范畴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变化。通过在线医疗,远在千里之外的医生可能比面对面的医生更能知悉病人的情况,更能提出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远程医疗主要有在线医疗和移动健康服务两种模式。在线医疗主要是通过视频等网络沟通方式,让患者不必出门即可享受医疗服务。尽管目前在线医疗主要用于慢性疾病远程监控、轻微急性病处理、感冒等小病的治疗和健康咨询等方面,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突发疾病处理、初级护理和外科护理、心理咨询和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数据分析也可以适用于远程诊疗。
据悉,在美国和加拿大,2014年执业医生诊疗次数约为6亿次,其中约有7500万次通过远程技术实现,远程诊疗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500亿至600亿美元。目前,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开展远程诊疗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那些远离医疗中心的患者享受更为便捷、优良的诊疗服务,使得在地理上无法均衡的医疗资源能够在互联网上获得公平。从这个意义而言,更多地开展远程诊疗可能比严格禁止更为重要。
□傅蔚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