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产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产业资讯
野生甘草濒临灭绝 科技创新拯救甘草危机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4-09-04 14:58:58 热度:687

□ 文/本报记者  徐亚静  图/张妙婷

  甘草是一种常用中草药,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等作用,还能矫正其他药物异味、缓和其他药物的药性和增强其他药物的功效。由于应用十分广泛,中医素有“十方九草”之说,故又把甘草称为“药中之国老”,足见甘草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甘草的生长带曾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乃至荒漠地区,从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到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再到天山南麓湿地和阿勒泰湿地,这种顽强的植物曾经连片接陌。
  然而,在经济利益和资源需求增加的驱动下,野生甘草资源遭到无节制地采挖,资源总量和质量逐渐下降,更连带引发了生态危机。在日前由“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联合新疆康隆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乌鲁木齐召开的甘草发展论坛上,专家介绍,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甘草野生变家种的试验,80年代开始生产性的试验,目前人工栽培的关键技术已经初步解决,进入到大规模生产阶段,种植种类多为乌拉尔甘草,形成了以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为重点的种植区。近年来,有关甘草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也取得积极了进展。
  危机:野生甘草濒临灭绝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长期从事甘草资源研究,他和他的团队在2008年曾进行过系统的甘草资源普查工作。王文全告诉记者,全球约有甘草属植物2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了甘草(G.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 glabra L)三种。由于需求的增加,我国野生甘草的年生产量曾一路攀升,上世纪50年代约为0.5万吨,70年代约为2万吨,90年代约为4.5万吨,到2008年前后达到5~6万吨。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中国野生甘草资源的蕴藏量不断减少,20世纪50年代约为250万吨,到80年代减少到150万吨,2009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足50万吨。目前新疆野生甘草有利用价值的贮量不足20万吨。
  “由于无序采挖,野生甘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王文全介绍,据调查资料分析,目前全国的野生甘草分布面积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70%。甘草资源蕴藏量大幅度减少的同时,甘草药材商品等级也明显下降,条草与毛草(通常指3~5毫米以下的细根)的比例由上世纪50年代的8:2下降至5:5。特别是高甘草酸含量的甘草(G. uralensis Fisch.)生产量大幅减少,价格也成加倍上升。药材质量的下降已影响到了临床应用,研究人员对全国31个取样点的93个样方中的药材规格等级分区进行计算,显示毛草平均近60%,条草平均不到40%。
  甘草能耐受含盐量0.3%~0.6%的盐化土壤条件,野生甘草群落具有极强的防风固沙功能。过度采挖致使野生甘草资源濒临灭绝,带来的植被破坏又加重了沙尘暴灾害。现在,甘草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全球14个重点保护物种之一。为了有效保护野生甘草,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限制其过度开发利用和销售:如将甘草列为国家Ⅱ级保护药材物种,并于21世纪初出台了《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甘草和麻黄采集管理办法》《甘草麻黄草专营和许可证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甘草的滥采乱挖。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对甘草的出口进行了严格限制,将甘草列为专营的四种药材之一;1995年甘草与甘草浸膏被列为中国出口配额招标管理的商品。1956年~1989年,我国累计出口甘草原料87270吨,1990~1999年累计出口4万多吨,到了1991~1995年,我国年平均出口甘草为1.21万吨,甘草膏0.46万吨。1995~2013年甘草及其制品的年出口量变动在3,000~7,000吨,2001年以后一直维持在4,000吨以下,而我国2013年的甘草进口数量已超5万吨,中国已从甘草出口国转变成为甘草进口国。
  转机:人工种植甘草成主流
  在新疆康隆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GAP甘草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甘草生产全程采用大型机械耕地、播种、移栽、采挖,规范化的种植技术保障了甘草药材的质量。据介绍,康隆科技农业产业种植面积已近10万亩,其中甘草及中药材种植面积5万亩,是全国人工种植甘草最大的基地之一。
  在会议期间,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与康隆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建甘草研究的合作协议。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介绍,随着人工栽培的推广,规范化种植成为甘草种植的主流,这些规范覆盖了从产地环境、种质繁殖材料到栽培管理、采收与初加工,再到包装与运输、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也初步形成了甘草特有的农业科技。
  王文全介绍,甘草人工栽培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代开始生产性试验,90年代初开始规模化生产。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栽培甘草开始批量进入市场流通,成为临床应用中的主流。当前,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各省均有栽培甘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较大的省份主要有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吉林、黑龙江和青海等省份也有一定栽培面积。目前,全国栽培甘草总面积基本维持在30万亩左右,栽培种类绝大多数为甘草,新疆有少量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的试验栽培。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我们分析发现,我国甘草的适宜分布区涉及等15个省份的696个县市,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适宜分布区主要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地,分别有113和111个县市。”王文全认为,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是保证野生甘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保护野生资源及其环境的前提下,扩大甘草种群数量,有计划地抚育利用,提高种群的抗逆性和竞争力,生产适量的优质野生药材,并制定抚育和采挖利用技术规程,可实现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甘草规模化栽培技术已成熟,但我们调查发现,市场上流通的栽培甘草约有50%的甘草酸含量低于2%,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王文全认为,在扩大种植的同时,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应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目前,栽培甘草所用种子基本采集自野生种群,存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利用其特色种质应利用优良种质(种源)选育优良栽培品种,建立人工种子生产基地,防止种子混杂,减少劣质种子使用,提高并稳定药材质量和产量。市场上销售的种子来源混杂,是造成药材质量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商机:综合利用开辟新天地
  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贾晓光所长介绍,新疆占据甘草资源优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的甘草制品企业多达40余家,但存在产品品种单一问题,主要以膏、霜、粗盐等为主。综合开发能力不足,缺少对甘草资源再利用的关键技术,是造成资源的粗放式开发的症结所在。为改变这一局面,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与新疆天山制药工业有限公司、新疆阿拉尔新农甘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综合高效开发利用甘草资源的研究。
  研究发现,新疆甘草制品生产企业每年产生上万吨甘草渣,而甘草渣中具有抗氧化、抗溃疡等活性的黄酮的含量仍然达到2.7%。由于没有合适的提取工艺,甘草渣中的黄酮类物质远没有真正被利用起来,多数企业将渣子直接废弃。上述三家单位携手进行了甘草产品的综合开发,并对生产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单铵盐的废弃物进行了再次开发利用研究。
  该研究历时11年,从甘草渣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中13个为黄酮类;并首次利用HPLCTOF-MS技术对13个黄酮类物质进行指认,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确定甘草渣中总黄酮提取最佳工艺为15倍量的60%的乙醇提取两次,每次一小时,用这种方法甘草黄酮粗提取含量在30%以上,随后再采取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纯化,提高纯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起草了12个甘草原料药的国家药品标准,并建立了甘草渣黄酮提取物总黄酮的测定方法和单一物质甘草查耳酮甲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制定了甘草渣黄酮提取物的质量标准。
  贾晓光介绍,该项目大大节约了甘草资源,并已带来经济效益。用生产完甘草浸膏的废渣提取的黄酮类物质可作为保健食品、药品的原料;用生产完甘草酸单铵盐后的废液提取的甘草膏L也已获得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证书,相关产品达到欧洲食品使用标准,已出口荷兰丹麦等地。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