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4-07-15 10:20:15 热度:829
——记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创新团队
沈基飞 庄颖娜
刘克良课题组在实验室工作。姜锡娟摄
擎起八一军旗,吹响冲锋号角。位于北京西郊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室成立63年以来,积极响应党的召唤,自觉背负民族使命,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道路上向科技高峰发起了一次次冲锋——
作为全国最早的一支药物化学研究队伍,他们发明了我国第一个全新化学结构的抗神经毒药物,可抵抗沙林4倍致死剂量的攻击,抗毒效价迄今仍是世界最高水平。
他们突破西方国家对流感防治特效药物的技术封锁,在H5N1、H1N1、H7N9流感疫情暴发和超级耐药细菌出现之际,通过仿创结合的办法,率先研发出“军科奥韦”“帕拉米韦注射液”“替加环素”系列药物,并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单一生产线,为我国自主防控流感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率先打破60多年来高原吸氧的被动保障模式,积极研发保证官兵急进高原适应缺氧环境的军用特需药品,并顺利进入临床阶段。
他们模范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军地合作模式,吸纳国家和企业投资10多亿元,创建国家战略性药品创新及产业化平台,让军特药第一次有了产业化基地。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作为国内公认的三大药物研究机构之一,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以刘克良、李松、仲伯华领衔的新药创制团队,先后成功获得中、美、欧盟等授权发明专利110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3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27项,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发明专利金奖以及中国科协求是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重要奖项20多个,培养出以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后、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基金委“杰青”获得者为代表的优秀人才队伍,研究室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多次被评为“全军先进党支部”“总后先进党支部”“总后学习成才先进单位”,连续14年被表彰为“基层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并获总后勤部“药物创新模范研究室”荣誉称号。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建国初期,该研究室以张其楷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针对神经性毒剂的主要靶标蛋白质——乙酰胆碱酯酶,通过收集和全新设计15000多个化合物,最终发现了一批特效抗毒化合物并成功组成复方。1986年,以该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战时特种武器伤害医学防护”项目获得了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西方发达国家代表曾用2亿美元的“天价”购买该药处方,被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和专家断然拒绝。中国科学院院士、毒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张学敏说,抗神经毒特效药是我国药物发展史上结构全新药物研发的成功典范,无数科学家为此项事业奉献一生,甘当无名英雄,体现了高度无私的科研协作精神。
危难关头,方显英雄本色。2004年,H5N1型禽流感暴发,美国为此储备6000万人份抗流感特效药——“达菲”。而此时我国抗流感药物完全依靠进口,根据疫情至少需要50万人份药品,瑞士罗氏公司是唯一供货商,但4年后才能供货。“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大国,在流感疫情防控问题上居然还要依赖外国公司?SARS防控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如是说。面对严峻形势,该团队仅用10个月就成功研制出“中国版达菲”——军科奥韦。
2009年全球暴发大规模甲型H1N1流感,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求在国庆60周年阅兵前紧急储备1300万人份的“中国版达菲”,年底完成2600万人份储备任务。关键时刻,该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改造生产线、提升产能30倍,顺利完成战略药品储备任务。仅此一项,就至少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8亿元。2011年5月,年产50吨“达菲”原料药的全球最大生产线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我国成功构建流感防控药物应急生产和储备体系,可以应对大规模流感疫情。
基于该团队的科研实力和杰出贡献,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战略性药品创新及产业化平台、国家药品安全评价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5个“国字号招牌”接连落户军事医学科学院。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0
2024-11-06
2024-09-23
2024-06-30
2024-04-25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