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企业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企业风采
北京同仁堂:传承百年遗传密码 引领行业未来发展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4-07-11 15:53:34 热度:1470

□ 本报记者  徐亚静

净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霭英(右)与徒弟正在研究御药房档案 同仁堂大栅栏店

  “志公雅之意,同仁初始创;怀仁德之心,承道自岐黄。供御药事君,岌岌而小心;献百草为民,兢兢为济世。两个必不敢,良方并良药;存心有天知,仁术共仁心。传承三百载,堂韵何悠悠……”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老百姓俗语说的“龙抬头”的日子,北京同仁堂大栅栏的员工们都会精心擦拭同仁堂金字牌匾,齐声诵读体现同仁堂文化的堂训,一如300多年前药号初始时的样子。
  麝香、牛黄、犀角、鹿茸……北京同仁堂的每一批贵细药材到货入库前,都要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同仁堂中医药大师卢广荣的眼前,眼观、手捏、鼻嗅、口尝,明辨真伪,鉴别优劣。不惟贵细药,在同仁堂,所有的药材在入库前,除了要经仪器检验外,均要由经验丰富的老药师亲自把关。老药师有“一票否决权”,以确保只有最优质的药材才能进入同仁堂。
  整枝人参的上端形似人脑袋的部位叫芦头,没有药效还有副作用,制药的时候要剔出去,只用参身;补益安神的远志在入药时,要去除引人心烦的“志芯”,只留下外面的“志筒”……2012年,同仁堂投资2.2亿元在北京大兴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前处理基地,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同时,也坚决保留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传统加工炮制工艺,即便有些工艺需要纯手工完成,成本极大。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同仁堂为的是确保生产出来的药品仍是300多年前的“老味道”。
  ……
  “作为一个拥有345年历史的老字号中医药企业,什么才是同仁堂品牌的竞争力?那就是流淌在同仁堂血脉里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同仁堂集团明确了“既是经济实体,也是文化载体”的精准定位,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医药传统技艺、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等方式,以文化传承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走出了一条同仁堂特色的发展道路。

  “非遗”同仁堂
  因临床疗效确切,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市场口碑极好,2012年销售超过5亿元,产量达10万丸。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有文字记载的传承至今已经有143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里,同仁堂将自身的制药工艺和清宫御药房制药标准、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选用“上等、纯洁、地道”药材,采用均筛混合法、套色混合法保证药粉均匀混合;适宜的炼蜜、合坨、制丸使药性更稳定。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的蜜丸手工裹金技艺是国家技术秘密,采用的蜡丸包装技艺,使药品质量能数十年不变,保持性状和疗效。
  这是记者删减出的同仁堂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最简要的介绍。这200来字虽然点到了含金量极高的一些工艺,但离展示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合理精妙却差得太远。“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我们有一个专家委员会做专门的整理,能写本书。”同仁堂集团终身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蔼英告诉记者,这些工艺在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的生产中仍在沿袭,“一个都没少”。
  精准承袭、发扬创新是同仁堂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态度,而这也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不谋而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并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北京同仁堂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医药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45年的历史。从清雍正初年(1723年)被钦定为“供奉御药”至1911年长达188年的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地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药的特殊风格和传统文化与知识。历经数代人,载誉300载的北京同仁堂,如今已发展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仁堂经营的中药饮片和丸、散、膏、丹等各式中成药,选料上乘、炮制讲究、品味纯正,以传统、严谨的制药工艺、显著的疗效享誉海内外,同仁堂也因此成为质量和信誉的象征。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同心同德,仁术仁风”的经营理念;“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同仁堂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和优秀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而这,也成为了整个中医药行业的精神脊梁。
  这,就是同仁堂,一个到处有绝艺、处处显文化,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承袭百年文化遗传基因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的中医药企业。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同仁堂在中医药历史上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印记,也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陆建国介绍,近年来,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董事会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采取多项措施让传统绝活、绝技、绝艺得以传承、弘扬和光大。据介绍,自2006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13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中药材传统炮制技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东城区和北京市非遗项目,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芦广荣(中)在教徒弟们鉴定人参

  顶层设计确保传承
  7月2日,由北京同仁堂和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合作的纵贯古今、囊括我国各民族药典的大型中药典籍整理出版项目《中华药藏》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涉及千余种古代中药典籍以及北京同仁堂传世中药文献资料的校勘整理。其宗旨为:网罗散佚,汇为大典;明辨之,整理之,精刊之,使其成为集中药文献之大成的精善版本,以期有利于学术、有利于文化、有利于民生。“我们正在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接洽——同仁堂的不少历史资料都保存在那里,准备对同仁堂的中药文献进行全面整理。”金蔼英说。
  2006年,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榜上有名,一举成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代表。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也为了让普通市民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药知识,北京同仁堂专门出资2000多万元用于博物馆的选址建设和文物搜集,在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的对面,建成了同仁堂博物馆。这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中医药主题博物馆。
  近些年来,同仁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落在实处、卓有成效的工作,而这与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密切相关。同仁堂集团曾专门出台《同仁堂集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并先后成立了文化与教育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文化传承中心和首席技师工作室,各司其职,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同仁堂集团文化传承中心主任张志红告诉记者,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同仁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技术和资料整理研究方面,组织专业团队对同仁堂“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确认、整理、研究、立档了大量文史资料,并采取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保护:拍摄同仁堂中医大师专题片,对《同仁堂传统配本》和《同仁堂药目》进行深入整理和研究;收集了包括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取得的有价值的相关历史资料、总结传统中药炮制规范和制药经验,如同仁堂炮制方法(1959、1998)、同仁堂137种常用中药材炮制操作方法(2005),出版《同仁堂大师医案(处方手迹)》;编纂同仁堂堂史和堂志、出版《国宝同仁堂》、《同仁堂文化手册》;今年还将组织建立同仁堂非遗数据库。
  中医药传统知识、技艺、绝活等是同仁堂乃至整个中药行业的一笔宝贵财富,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老药师和老专家的相继离世,中医药行业正面临一场传承危机。同仁堂对此早有应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特色师徒传承模式的沿袭,传承中医药传统知识、技艺、绝活。近年来,同仁堂实施了“金字塔人才工程”,“金字塔”的塔底是员工群体,而后是首席技师、优秀中青年人才,顶层则是“同仁堂中医药大师”、“同仁堂专家”,共七类人才。每类人才都提供相应的待遇,并提供向上一层升迁的通道。
  同仁堂还启动了海外师徒传承教育项目,建立了同仁堂中药材炮制大兴前处理基地,设立同仁堂中医大师工作室、崔庆利中药调剂首席技师工作室、于葆墀中药炮制首席技师工作室,以及同仁堂教育学院,今年还将建立同仁堂海外医师进修工作室。同仁堂对师徒传承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例如同仁堂专家享受月工资最高7000元(税后)的待遇,特技传承师(师傅)每人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税后);师带徒,师傅每带一个徒弟,每月可享受最高达700元的津贴。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师徒传承的工作平台和体系,已经形成了千余人的同仁堂传统技艺传承梯队。

手工为安宫牛黄丸包金衣

  文化经济双驱动
  自1993年实施《中药品种保护条例》至今,同仁堂共有25个品种列为中药保护品种,每个品种每年的保护费用为7500元,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每个品种约200万元,至今共投入资金约5000万元;2009年,同仁堂投资520万元建同仁堂教育学院,用于培养传承传统中医药专业人才,并且每年投入200万元保证运行;2006年,同仁堂投资2449万元建同仁堂博物馆,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投资2.16亿元建同仁堂中药材炮制生产基地……
  多年来,同仁堂在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方面不计成本、不遗余力,这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企业中十分罕见。“作为传承300多年的老字号企业,同仁堂有这个历史责任、社会责任,责无旁贷。”陆建国告诉记者,要想真正实现“非遗”的有效保护,光传承不行,创新和应用才是各种技艺、技能、绝活、绝技及以此产生的文化现象能真正延续下去的动力。“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是同仁堂“非遗”保护的宗旨。“之所以叫遗产,是因为它具有‘易碎性’,很容易失传,我们可坚决不能让‘非遗’项目变成遗产,而是应该让它们变成实实在在的核心竞争力。”
  在同仁堂,经济与文化双轮驱动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2012年12月,北京同仁堂波兰有限公司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波兰公司走的是文化先行的路子,建立了四五百平方米的养生中心,推广中医药养生文化、理念和方式,同时也办汉语班、搞中国名茶体验等活动。据了解,近年来,同仁堂海外发展走的是文化营销的路子,同仁堂的每一家海外药店都根据自身条件,或设有专门的中医药博物馆或展览室,或因地制宜设有中医药文化角或是文化墙,工作人员向周围的居民传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和新兴的健身操,开办中医药文化讲座……
  “我们到国外开店,人家一听说咱们同仁堂有300多年的历史,再一听我们同仁堂的文化,不支持的也就支持了,无论是注册还是租房,当地人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张志红介绍,2008年起,同仁堂开始了与孔子学院合作的联合办学尝试,2010年双方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建立了海外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平台。2012年,北京同仁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亚太卫视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资港币1000万元,在香港成立北京同仁堂传媒(香港)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将在亚太卫视建立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北京同仁堂保健、养生卫星电视频道,向海外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在谈到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时,陆建国指出:“同为‘非遗’,中医药项目与其他非医药类项目有明显的区别,中医药是用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我国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对其保护应更受重视。中医药不仅仅具有文化属性,更具有鲜活的经济属性。与文化不同,经济属性具有排他性。国家应该更多地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中医药企业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由于行业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业特征和专业特性日益显现,不同业态下,‘非遗’保护的内容、方式、目标等截然不同。在此情况下,中医药行业必须制定统一的‘非遗’保护机制。希望有关的行业协会牵头,与文化部、中医药管理局多部门接洽,制定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保护政策。”陆建国说,“传承正宗的中医药文化,发扬传统技艺、技术、绝艺等,是同仁堂肩负的责任。未来,同仁堂还将继续沿着‘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道路,打造老字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承最好的中医药文化,引领中医药行业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