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6-30 10:31:22 热度:828
本报记者 姚常房 李天舒
“善是好的普遍化,每个人所需要和追求的好可以各不相同,只有对大家都好的行为才可以称为善。善如何规则化、具体化?就需要有道德准则。《中国医师道德准则》是把医师善的行为具体化,便于医务人员自我参照、践行,而非监管。希望营造一种医务人员内修自省的氛围。”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凌锋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准则》不是处理当前医患冲突的准则”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出台《准则》,是不是意味着医德问题是当前医患矛盾的主要问题?凌锋教授否定了这种看法。她说:“《准则》不是处理当前医患冲突的准则,它是医师自律自省的原则,是一项长期性建设工作。当然,它会更好地调整现在的医患关系。现在的医患冲突可分为3种类型:暴力伤医,触犯的是刑法,应该由公安部门来处理;医患纠纷,属于民法自诉行为,应由第三方调解和法院来处理;医患矛盾,是自律的问题,既有医生也有患者。3个层面的问题,不能揉在一起。而对医生的自律,由行业协会出台相关道德准则,可以更好地加以约束。”
面对医患关系僵持的现状,“我们不能一味抱怨,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找到问题所在,分清相应责任主体。”凌锋总结了7个需要承担责任的主体:“1.政府医管部门对医院和医疗管理的失误。2. 媒体导向的偏颇。3.社会诚信度的下降。4.贫富悬殊的增大。5.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6.医生自律的不够。7.法制不够健全。”
在凌锋教授看来,7条“病因”需要相关部门、人员对号入座,进行纠正。其中,“医生自律不够”,就需要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组织来承担“治病”的义务,而《准则》正是行业协会针对“医生自律不够”开出的“药方”。
“难道医院里秩序出了问题,你就能放下手术刀,不管病人?”
“《准则》没有要求医生当天使、做菩萨,只是要求其做一个有道德操守、有伦理责任、有敬业精神的人。虽然真正做好永无止境,但却又是人人可以践行可以做到的,因为《准则》是从实际出发的,并不脱离现阶段我们国家物质和精神水准的实际情况。至于医务工作者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该呼吁的要呼吁,该维权的要维权,但不能以医务人员降低道德、减少服务来获取平衡!”凌锋分析道。在她看来,虽然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让医生们感觉到了不安全,受了委屈。但是,遵守准则与此并非一回事儿。“难道医院里秩序出了问题,你就能放下手术刀,不管病人?这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条命,能拿他不当事儿吗?”
今年两会期间,凌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多位代表委员,提交《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为医生权益和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摇旗呐喊。而出台《准则》,她认为能更好地维护医生整个群体的权益,“自律与维权根本不矛盾。”
凌锋特别向本报记者强调,“社会尊重医生的工作就是尊重病人的权利;稳定医务人员队伍,就是稳定中华民族健康大业的底线。这是我们全社会要遵守的道德准则!”
“如果不想救治别人,大可不必做医生”
在凌锋看来,《准则》仅仅是医务人员自我修炼的参照。《准则》的作用,就是将医务人员的道德追求具化为39条看得见的标准,让他们在每个状态下如何行事都有据可循。再者,《准则》是医务人员永久的追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也不是跳高,跳过了,就有一片崭新的天地,而是需要日省己身,夕惕若厉,不断追求。
“孔子认为一个人最要担心的是什么?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不善而不能改’!就是不修养道德,不讲究学问,对医生来说就是不钻研医术,听到合乎道义的话不去做,犯了错误又不改正,这应该是我们要担忧和警醒的。这个《准则》就是让我们有一个常常可以‘闻义’的氛围。”
“但如果外部有各种各样的规范,而医务人员自己内心却没有热情,甚至比较抵触,一点用都没有。美德都是发于心,动于情,践于行。孔子有句名言‘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内心有行善的需要,从心底里想帮助别人,这时候看到外部的规范,就会一拍即合,效果会很好。”凌锋认为,只有内心的修炼,内心的善愿,才是济世救人的根本。如果不想救治别人,不想帮助别人的话,大可不必做医生。
“道德是源自内心的修炼,也是医生济世救人的根本出发点。80%的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难道是被逼无奈?当然不是,因为如果按照《劳动法》,医生完全可以不加班,他们的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但他们为什么自愿加班?为什么一个手术十几个小时,依然坚持?那是因为他们从内心真的想帮助病人;是因为每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生命价值的根,都扎在这样一块道德良知的土地上!”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25
2025-05-25
2025-05-24
2025-05-24
2025-05-23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