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6-30 10:27:42 热度:805
本报记者 姚常房 李天舒
近日,《中国医师道德准则》(简称《准则》)正式对外发布,吸睛无数。《准则》从道德层面入手,规范了医师的道德底线,促使医生把谋生手段变成职业信仰,试图促成一种由内至外的精神力量,作为现代医学的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为了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准则》的重要意义,本期我们特别专访了为《准则》付出艰辛努力、并为之鼓与呼的管理者和专家们,为大家解密《准则》背后的深意。
“出台《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不是一个内部得分的事儿,却必须要做。因为作为行业协会,我们要做的是进行正确的、向上的引导,而不是去迎合某些人。”就出台《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自3月初《中国医师道德准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发布以来,掌声与争议声未曾停止。一些医务人员感到委屈,“凭什么给医生套上这样的道德枷锁?”还有人认为,在暴力伤医事件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安全感都没有,还谈什么道德”。
面对一部分医生的不解、质疑甚至谩骂,张雁灵向本报记者道出了他们的良苦用心。
“我们不能忘记陕西省富平县妇幼保健院拐卖新生儿的事件,也不能忘记葛兰素史克事件,这些事件对医生群体形象造成了伤害;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医患关系之所以紧张,医务人员自身也有责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医生的道德必须高尚,不能跟患者平行地去要求自己。医务人员不能因为医患关系不好,就把自己的标准降低了。因此,出台《准则》十分必要,我们希望通过准则,让医务人员以正其身。”
具体来讲,为什么要出台《准则》?“首先,在医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医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触动。这时需要找个抓手,让医务人员坚守道德。其次,目前医患关系不好几乎人人皆知,而不好的部分原因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缺少互信。在医务人员不能要求患者主动信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律己,获得他们的信任。第三,在推进医院改革的过程中,人文、责任、道德教育不够。第四,作为医师协会,需要为医师维权,让医务人员更加自律。”
其实,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的文字并不少,古有《希波克拉底誓言》,今有《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那么,《准则》到底特别在哪?“《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宣言,而宣言是一个政党、群体或个人公开表达的政治态度,不是具体的行为要求,有点虚;《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是一种标准要求,属于制度和法律要求;而《准则》介于宣言和规范之间,是医务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职业的要求、道德的责任。借用现在常用的‘厚德载物’这个词来说,医务人员要‘厚德’,而‘载物’就是要通过准则加以规范。”
“准则出台了,绝对不能当花瓶。为此,我们会利用各种形式,让准则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准则作为一名医生的良心要求和道德基本尺度,倡导医务人员自觉遵守。
二是通过行业协会推进。在举行行业年会等各种活动中,融入准则。比如将其作为评选全国优秀医生的一项要求。
三是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讲准则。《希波克拉底誓言》更多的是医学生在校时期的一种教育,而《中国医师道德准则》,则主要针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是贯穿于行医过程中的一种道德浸染。
四是将其与行业管理结合起来,与执业医师培训内容、医生评价与评定结合起来。如在医师考核中,将准则加以量化融入人文考核中,使其更具操作性。
五是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比如评选“医德模范”等。
张雁灵介绍,在《准则》(征求意见稿)诞生前,经历了“3下2上1送”的打磨。其中,“3下”指经过3次专家和道德委员会讨论;“2上”指上中国医师协会行政办公会和常务理事会讨论;“1送”指两会期间,送参加人大、政协会议的医卫界代表。据了解,中国医师协会于2013年10月17日就成立了“医和”道德建设专项基金,旨在加强医师职业道德建设,围绕宣传贯彻《中国医师宣言》开展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弘扬大医精神。从加强行业自律入手,组织起草《准则》,对医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规范,并把严重违背医师职业道德者列入“黑名单”。
“自律的事情必须要做,而且如果要做,早做比晚做要好。” 张雁灵说。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25
2025-05-25
2025-05-24
2025-05-24
2025-05-23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