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4-05-24 13:59:32 热度:781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华丽
随着身体的逐渐衰老,老人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对事物的感知速度、灵敏度、注意力在下降,加上退休后参加的社会活动相对较少,更易产生心理问题。要想让老人的生活质量更高,需要在多个层面推动老人的精神健康。
情绪、认知问题是老人最常见的两大心理问题。情绪方面,中科院组织的29个城市调查发现,约有40%的老年人有抑郁情绪,全国老年期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2%。很多老年人慢性病缠身,这会加大抑郁症风险,因此做好慢性病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老年抑郁。
让人担忧的是,我国很多抑郁症老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识别、治疗。很多患者早期在综合医院看病,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神经科等都看了一遍,没发现问题,最后才会去找心理医生,看看是否是情绪问题。我们在2012 ~2014年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老年人的抑郁情绪最常见的表现是郁闷,其他的还有睡眠不好、腰酸背痛、心慌气短等,由于这些身体表现,诊断往往被延误。
要解决老人的情绪问题,首先,需要通过各种健康教育,让老人了解到情绪给一个人生活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其次,老人要学会改善睡眠质量,这是缓解情绪非常重要的保障;再次,要打破“情绪不良、兴趣减退、社会交往减少”的恶性循环。此外,还要帮助老人减少负性思维,鼓励他们多锻炼,加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
老人的认知问题方面,大家最熟悉的疾病就是认知功能障碍,也就是常说的痴呆。但在痴呆前,还有一个状态叫MCI(轻度认知障碍)。2000 ~2012年,全国55岁及以上社区人群MCI检出率约为14.2%,痴呆检出率约为4.4%。这说明老年人认知问题非常普遍。
关注老年人的认知障碍,首先要及时发现和识别它。现在有很多非常方便的方法能初步发现,比如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下载相关应用,也可以通过老年人的判断力、计算能力、兴趣等是否发生了变化,帮助早期发现。
2012 ~2014年,我们在全国7个城市进行的社区老人心理服务需求调研发现,约有20%的老人表示需要心理服务,这个比例相当大。医院心理门诊能看过来的病人有限,我们希望能把更多的工作延伸下去。很多社区设有心理卫生服务站,但缺少专项经费和专业队伍,能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最后,我呼吁一定要重视预防,以社区为依托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此外,还要积极完善社区和居家康复照料体系,因为慢性病会加大老人心理问题的发病风险。▲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