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医院补偿怎么补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2-04-26 08:55:09 热度:1048

北京等40个城市成为首批医保付费改革重点城市

本报记者  王君平

人民图片

  
  药品加成占医院收入的“半壁江山”
  补偿不到位,直接影响医院正常运营和医务人员积极性
  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就是把原来的药品加成、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投入三个渠道,变成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投入两个渠道。但是,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由此产生的“缺口”具体如何弥补,未有定论。
  在北京朝阳医院,2011年药品收入是1.5亿元,北京友谊医院是1.2亿元。换言之,一旦要求医院不再“以药补医”,医院就将面临巨大的缺口。
  财政投入不足、收入主要依靠药品,是我国公立医院共同的尴尬。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所得收入,占医院收入的四至五成,越是基层医院,比例越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对于医院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目前,国家财政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不足10%。财政拨款与医院提供公共医疗服务所需的资金之间,相差悬殊。
  由于药品加成占医院全年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取消加成就意味着医院将有很大的资金缺口。如果补偿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医院正常运营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刘建说,取消以药养医,实行的是先“砍”再“补”,药品加成“砍”掉了,补偿机制还未建起,大家感觉心里都没底。为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应该是先“补”再“砍”。
  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封国生强调,合理的补偿机制是保证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使其公共服务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施医药分开后,补贴问题一直是横在公立医院面前的最大障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明确,取消“以药养医”,政府将在7个方面给予医院全额补偿,包括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以及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院长认为,实行医药分开,需增设药事服务费。取消药品加成,提供药品服务成本没有得到补偿。所谓药事服务费,就是药剂师服务价值在医疗过程中的体现。药剂师的收入,应与服务质量而非药品提成挂钩。
  刘建坦言,取消药品加成,让所有医务人员都有阳光、体面的收入,医院获得合理补偿,这样的改革才能持续。
  清华大学医疗管理中心专聘主任周生来认为,取消以药养医,不只是现有医疗体制之下的收入缺口的简单补偿,还应该设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医院经济运行机制。
  
  服务价格回归成本难度大
  按病种付费等先进的支付制度,被认为是解决“以药补医”问题的良方
  日前,上海市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规范和调整本市院前急救等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家有关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要求,对本市部分医疗服务价格进行有升有降的调整,保持医疗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深圳市从提高门诊诊金和住院诊查费入手,平均每门诊人次提高诊金12元,平均每住院床日提高住院诊查费37元。其中,三级医院门诊诊金提高14元,诊查费提高43元。增加的部分也不需要患者自掏腰包,而是由统筹账户支付,并通过按病种“定额包干”的方式来进行费用的控制,避免出现“大检查单”的情况。
  “医改目前唯一没动的就是医疗服务价格。”周生来说,要真正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首先必须进行医疗价格的深刻改革。价格问题是造成行业扭曲的关键,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违背了价值规律,体现医护人员知识、劳动的服务价格远远低于成本。
  医疗服务成本究竟是多少?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康南对此深有体会。他每月最多要做30台手术,其中参加10例左右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因手术难度高、危险性强,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患者瘫痪,每次至少需要8名医护人员合力完成。康南说,每次手术耗时约5个小时,收费价格是1700元,10多年未变过。
  北京市卫生局曾对8家医疗机构进行全成本核算,核算的院级医疗项目18257项中,盈利项目占总项目的43%左右,亏损项目占57%。护理费、治疗费、门诊挂号诊疗费、住院诊疗费全部亏损,特别是住院诊疗费的收费标准与成本投入背离较为严重。据统计,每位住院患者平均每天的诊疗成本费为107.20元,而实际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天7元。
  卫生部部长陈竺说,只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务人员的报酬,取消“以药养医”不仅不会影响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还有利于从制度上化解当前的医患关系。
  不过,调高医疗服务价格、回归真实成本的难度较大。而用按病种付费等先进的支付制度,来替代按项目收费的方式,被认为是解决“以药补医”问题的良方。
  
  “财政补医”不如“医保补医”
  医保也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而且是更主要的投入方式
  取消“以药补医”后,究竟是“财政补医”还是“医保补医”?
  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有人担心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如果政府投入不到位,对医院的发展运行不利,最终会转嫁成老百姓的负担。其实,人们只看到政府直接拨款10%的这个比例太小,却忘了医保也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而且是更主要的投入方式。随着基本医保水平提高,它会成为公立医院的最大动力和保障。在充分发挥医保的补偿作用,把它和支付制度的改革结合在一起,应该是改革“以药补医”的主要渠道。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取消“以药养医”是必须的,但靠财政补偿问题会更多。医院运营的钱主要来自财政的补偿,医院和医生的眼睛就要朝上看。如果眼睛老朝上,眼睛平视患者的时间恐怕就有限了。如果都不能平视患者,如何实现以病人为中心?
  在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实施“医保补医”是可行性较大的补偿措施。但是目前的医保支付方式仍存在较大弊端,用“医保补医”取代“以药养医”之前,应该先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实行的是“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即将医疗服务分解为不同的服务项目,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进行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量的多少,按费用总额的一定比例报销。这种事后报销的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的约束力很弱。
  顾昕认为,医保付费改革,是指医保机构运用专业化的手段,运用新的付费方式,为参保者购买合理的医药服务。医保机构的角色才能从“被动的埋单者”,转型为“主动的团购者”。而医保付费改革的核心,是用各种“打包付费”的组合来替代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按项目付费”制度。医院为了保证已有资源甚至获得更多资源,必定会各施其法,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从而让医疗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最终使患者受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说,支付方式是医院获得补偿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医院管理与运营模式、患者就医行为和政府投入或社会筹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通知,确定北京、天津等40个城市为首批医保付费改革重点城市。这次改革的最大的亮点是有望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进而遏制过度医疗。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